2024-06-07

信号与噪声:学习与成长中不可不想之事

 德尔文在查找资料时,发现不少作者喜欢使用“信号”与“噪声”这两个词,尤其在投资交易、自我管理等领域,与之有关但使用较少的,还有“信噪比”一词。

我在网上查到的百科词条,将“信噪比”定义为:科学与工程中,信号功率和噪声功率的比值。

这些本是通信相关的概念,却出现在其他题材的文章中,说明并非在探讨物理现象,进一步分析语境,能发现其共同点都是在描述“信息的载体”。


正如开头所言,跨领域借用术语是常见现象,我认为如果以整个人生视角来看,“信号”与“噪声”等概念拥有了更重的分量,以下便是本文归纳的定义:

信号指能消除不确定性,令人从中获益的信息

噪声指干扰理解,妨碍判断的信息

信噪比指在同一载体中,有效信息与干扰信息的比值


在描述信息质量方面,“信号”与“噪声”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举个比较直观的例子,想象有三个人在同时说话,甲在讲很重要的内容,而乙和丙在一旁聊私事,那么对你而言,甲是在发送信号,乙与丙则在制造噪声,因为他俩交谈的分贝盖过了甲的声音。


“信噪比”虽然用于描述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的比率,但无法精确计量具体数值。

人的想法具有主观性,比如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并不清楚书中多少信息是有价值的,甚至还有部分无用的内容,我们会主观地认为其有用。


“信息量”是和“信噪比”近似的概念,但两者分别从不同的层面评估信息载体。

信噪比探讨的是某一事物于你的实际价值。假设你出门在外,突然想去洗手间,某人如实告知了附近洗手间的位置,那么这条信息对你有价值。

信息量则用于评估你对某一事物的认知程度。比如“月亮围着地球转”对你而言是确定的信息,那么这句话缺乏信息量。


有效信息的评估标准

在我看来,评估有效信息可参考以下四条标准:

相关原则:有效信息因人而异。假如某餐馆为今天生日的顾客提供免费午餐,那么这条信息与今天过生日的人相关,跟今天不过生日的人无关。

阶段原则:有效信息根据阶段变动。比如对外语入门者来说,字母与发音是有效信息,虽然语法知识同样重要,但在当下不是学习的重点;反之,熟练掌握这门外语的人,不需要再学习字母,与之有关的教程对他们而言意义不大。

刚需原则:有效信息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假设你心血来潮想学AI绘图,后来又发现这项技能在现实中缺乏用武之地,其对你来说不算刚需,是无效信息。

时效原则:部分信息仅在时效期内有用。比如一张优惠券将于明天到期,那么在今天之前,它都算有用的,在今天过后会变为噪声。

有效信息的评估标准


有效信息的认识误区

人们对有效信息的理解可能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1:见解深刻的资料,有效性强。

反例:想学习烹饪,不一定要懂分子化学。虽说烹饪的过程确实涉及了化学键的原理,但不知晓这门知识的大厨,同样能烹调出美味的菜品。因此,高深的知识不一定符合有效信息的阶段原则与刚需原则

误区2:大众关注的消息是重要的。

反例:某公司新研发的手游质量不及玩家预期,某网红在直播中说错了话。此类消息易煽动情绪,后续还可能出现事件反转,但总是会登上热搜。所以,热门的消息不见得满足有效信息的相关原则与时效原则


信噪比对学习和成长的影响

人生四处充斥着干扰,我认为,理解信噪比,于人生而言意义重大。

比方说刷娱乐视频、追热点八卦,以宏观尺度来看,减少这类活动并不会对人生产生负面影响,但它又确实占用了不少时间,如果你记录一下一年来在这类活动中耗费的总时长,定能发觉时间消失的原因。不留意噪声,生命的大部分时间会被偷走

瑞安·霍利迪(Ryan Holiday)在《宁静的力量》(Stillness Is the Key)中提及了“分析瘫痪”这一概念:人被信息淹没时,很难做到清晰思考。

有的电商平台,喜欢在购物节,上线大量规则复杂但没有实际优惠力度的活动,目的便在于用信息轰炸扰乱消费者视听,让他们失去对价格的评估能力。噪声会干扰判断,使人错过真正重要的信号


每个人评估信噪比的标准都不同,而真正重要的信息,能解决你当下的难题,且经受得住时间的洗礼。

一个人无法做到绝对客观,只能以此刻的观念评判信号与噪声。实际上,他可能会过多关注噪声,过少留意信号。

比方说,他年轻时觉得岁月静好,财富无用,一切了无牵挂,喜欢把精力集中于娱乐和消遣,但当他年岁增长,生活负担加重,或不幸染上重病时,才会开始搜寻有关财富的信息。

很多人意识不到信息存在价值之分,我认为,理解了信噪比,算是迈出了成长的第一步,往后还需要通过学习加深个人阅历,不断修正自己对信号与噪声的判断,进而将人生调整至自己期望的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