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7

写作的用户思维三原则

 在撰写文章时,你的目的是什么?是写给自己看,还是想要影响他人?

一部分人有写日记或总结的习惯,记录心路历程,见证个人成长,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更多的自媒体人,则是想扩大文章的传播范围,吸引并影响读者。 

德尔文认为,若想要文章产生足够的影响力,那么你可以尝试将用户思维融入到你的写作中。

写作用户思维是怎么一回事?我会在本文中进行阐述,不过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清楚碎片化阅读已占据了主流。


有人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甚至以屏幕为单位逐屏阅读文章,但我不认同这一观点。

我知道世界上有一些精通速读技巧的人士,但他们是通过后天的练习掌握了速读技术,而普罗大众未必如此。

尽管移动时代让阅读更加碎片化,读者的阅读效率也确实有所提升,但并没有夸张到逐屏速读文章的程度。

一屏之内的文字量

上图来源于我的某篇博文,从iPhone手机的视角看,一个屏幕占据大约500字的信息量,假设用户的屏读时长为三秒,三秒的阅读时间,也最多借助关键词揣摩文章大意,并不能体会到更细致的内涵。

人们阅读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大前提是理解信息。纵使一个人能在三秒内读完500字,他最后能消化的又有多少呢?阅读的速度不在于眼睛看了多少字,而在于大脑理解词句的效率。


避免文章冗长难懂

用户若是主动检索而来,他定会想办法理解词句信息,同时放弃过于晦涩难懂的文章。

比如你在调研某个行业时找到了两篇文章,一篇文章上来就列出抽象难懂的术语,另一篇文章则直接把该行业最重要的特征与痛点放在开头,你会更倾向读哪篇文章呢?

我认为专业人士可能会选择前者,而对该领域不甚了解的读者更倾向选择后者。

所以,我们或许可以这么想:读者的阅读意愿与文章理解难度是正相关的,文章主题鲜明,遣词造句简明精练,读者就容易停留。

由此,我引出写作用户思维的第一个原则:行文干脆利落,不讲废话

读者喜欢简洁明了、直奔主题的文章,不要试图挑战读者的耐心,写作时尽量做到措辞简练、中心思想清晰明确。

我一直认为,巧用类比,以人们熟知的生活常识为基础,通过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解释,很多复杂概念其实只需要几百字就能讲清楚。

想要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就得避免同质化与拖延,单刀直入,不浪费读者的时间。

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移动时代,人们开始变得害怕无聊。

我有个朋友,玩游戏一逢加载,就会迅速切屏到知乎扫两眼新文章,即便游戏加载时间只有短暂的五秒。

沉迷于手机的人,哪怕只有短短几秒钟的空闲,都会忍不住拿出手机看一看。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利用这五秒的空当发呆,五秒的时间消化不了有用的消息,也不至于坐如针毡。

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要争分夺秒阅读细碎零散的文字信息,而这种行为又确实存在。

或许人们的无聊感,需要情绪上的刺激,从而造就了过剩的好奇心。

从该视角出发,可以引出写作用户思维的第二个原则:在文章中适当埋点,调动读者情绪,引发好奇心

假使你想分享你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纵使写得洋洋洒洒,却可能无人问津。

为什么呢?因为你可能只是在自我陶醉,未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在网络上,关于人际关系的文章层出不穷,读者的注意力早已被分散,即便目标群体看到你的文章,也可能会直接划走。

想留住读者,可以试着在文章开头制造悬念,引起他们的兴趣,再慢慢揭晓答案,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你需要专注于将文章定位至目标用户,互联网上还有一类人群,同样无法忍受短暂的休息时间,但他们只阅读标题,不细看内容,他们的互动行为产生不了有效的反馈,也不会被你的故事所吸引。

寻找共同话题与情感共鸣

除了好奇心外,人们偏爱自己认同的观点,也对和自己相似的遭遇感同身受。

写作也遵循一样的道理,如果你只是自顾自地写,你想表达的观点可能与读者的看法存在冲突,读者不会为你停留。

在知乎上,我们经常读到一些逻辑清晰、理解深刻的文章,却鲜有人关注;与之相反,一些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文章,却能收获大量点赞与评论。

甚至还有一类文章,缺乏实在的指导方案,仅凭借情绪宣泄,就获得了高讨论度。

因此,第三个原则是:读者关心的不是你的想法和经历,而是他与你的关系

你可以制造观念上的偶合,也可以尝试唤起读者的共鸣,让他们在文章中看见自己的影子。

你需要培养共情能力,在写作中跳出自我欣赏的状态,为读者发声,创造一个让他们产生代入感的形象。

同时注意点到为止,如何平衡个人见解与共同话题,全凭个人取舍,你可以根据文章定位,找寻适当的平衡点,使得读者在你的文章中既能感受到你的独特声音,又能找到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内容。


在写作过程中,用户思维和自我表达需要形成统一。

把用户思维带入写作,并非剥夺了创作者的表达权,而是提醒我们在表达的同时要注意读者的需求与期待。

这一切,需要通过持续的实践和反思,在长久练习中发挥最大效果。

2023-11-19

互联网时代发展与阅读方式的变迁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阅读方式和以往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从前,人们依靠纸媒的报纸、书籍、杂志了解感兴趣的内容。

互联网出现后,电脑上的论坛、博客兴起。

发展到现在,手机上的公众号、APP生态也日益完善。

德尔文认为,这过程中,人们的阅读方式在不断改变,进而影响了阅读场景的变化。

移动时代的碎片化阅读

想象一下,以前的人们,往往是在固定的场所进行阅读,或是在客厅的沙发上,翻开一份时尚杂志;亦或是在卧室,点开某个网络论坛,浏览最新的帖子。

而现在的人们,并不在单一固定的场所阅读,他们可能正躺在床上查阅微信公众号,也可能在上下班的地铁上翻看知乎专栏文章,所以说,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了主流的阅读方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获得了更多的阅读时间,而创作者呢,他们的作品也获得了更大的传播空间。

对于任何一个有条件网上冲浪的人来说,这其中都潜藏着巨大的机遇:塑造个人品牌,扩大个人影响力。

但机会伴随着竞争,所有内容生产者都在无形中成为了彼此的对手,内容多了,选择多了,读者们也越来越缺乏耐心。

所以创作者们,都在想方设法争夺读者的注意力,注意力由此成为了宝贵的互联网资源。

我认为,移动网络时代改造了人们的习惯,使阅读频率更高、阅读速度更快。

归因于碎片化的阅读场景,只要人们有手机相伴,随时随地都能开始阅读,比如外出办个事,候车、坐公交、吃饭等细碎的时间,都能拿出手机立马开读,时间久了,人们看手机的频次越来越高,读文字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人们已不像曾经那样,一篇文章逐句细看,而是会非常迅速地扫读手机屏幕上的关键字,选择性跳读就近的句子。

这种随心所欲、不在乎场景、高频快速的阅读方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

所以说作为创作者,想要长久发展,也应当清楚时代的潮流,甚至顺应时代,适当调整自己的创作策略。

2023-11-12

自学能力的三个级别

 如果把自学看作是一门技术活,就可以像外语能力一样划分出不同的等级。

有人会说,学习只是理解一系列知识的过程,将学习能力进行分类并没有意义。

而德尔文认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千差万别,了解这些差异点,可以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我在本文中,把自学能力大致划分为三个级别。

自学能力有三个级别

学会有人手把手教授的技能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学习任务,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职场生涯。

假使你是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就要认真听课、写作业;倘若你是一名社会人,正式入职前要接受基本的岗前培训,工作中不懂的地方,也会请教职场前辈。

所谓手把手教授,简单来说就是有人对你进行一对一辅导,你可以向对方讨教任何你不清楚的细节,以此获得详实的指导建议。

上学的时候,所有人都在一个屋檐下,接受同一个老师的指导,有人在考试中经常拿到满分,而有人却总在及格分数线徘徊。 

任何学生,其实都有条件向老师请教不懂的知识点,至少在学校里,他们享受到的资源是相同的。

学校的场景就属于典型的手把手式学习,但是学习效果却因人而异。

我仅想借上述现象表明一个观点:人未必能学会师傅手把手传授的技能。

然而,学会手把手教授的技能是级别最低的自学能力。

可以确定的是,在你面前站着一位早已学会了某项技能的师傅,你可以向他讨教学习经验,事无巨细地询问所有细节,由此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试错。

他能学会这项技能,且愿意传授于你,至少说明这一条路已被人验证,是走得通的。

学会书本教授的技能

古时候没有电脑,更没得互联网,于是书本承载了人们的知识。

时间来到今天,知识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媒,也可以储存在电子文档和网络视频中。

书本象征承载知识之物,我在该小节使用书本一词,也仅仅是借用这个意象,如果要换一个更确切的说法,那就是学会参考资料教授的技能。

什么是参考资料?

试想一下,如果你需要为简历附上一张正装照,又不想破费去摄影馆,你会怎么做?

大多数人有两个选择,网上购买付费服务,或是自己使用软件修图。

但是你发现网上的服务商质量参差不齐,收费也不美丽,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亲自动手。

你虽然听说过修图软件,但是并不熟悉功能菜单与操作步骤,于是打算上网检索相关教程自行学习。

搜索结果出来了,你找到一篇文字教程,但是作者没有在文章中添加例图演示操作流程,看完后人还是迷糊的。

所幸你又找到一段视频教程,跟着演示步骤操作,最终成功为你的寸照换上了正装。

以上就是典型的学会书本教授的技能,筛选资料与试错花费了你不少时间,但好在一切顺利,简历上的照片看起来自信从容。

互联网就是如此神奇的知识宝库,你未必是平面设计方面的专家,但这并不妨碍你检索网上的教程处理照片。

没人告诉你如何解决问题,但好在可以参考的教程数量充足,只要你有耐心,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

学会书本教授的技能,比起上一个级别,需要更多耐心,以及寻找与筛选资料的能力。

学会没有人能教授的技能

没人教授的技能,要么性质特殊不需要书面记录,要么干脆就是整个领域无人涉足。

性质特殊诸如实践大于理论的技能,比方说,你的新工作需要了解业务流程,公司没有培训资料,网上也找不到说明文档,于是你只有在工作过程中自行摸索,和业务员沟通,熟悉各项环节,但这还不算困难,因为整个流程是有规律可循的。

真正有挑战的是探索无人扎根的领域,比方说突然爆发了一项史无前例的新技术,所有想探索其商业价值的人都在起跑线上,而没人能精确预估这项技术的市场前景。

有人乐观胆大,敢于起步尝试,豪掷千金只为抢占市场;有人谨慎,选择继续观望;也有人悲观,觉得该项技术并没有丝毫商业价值。

在摸索新领域的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没人知晓这条道路正确与否,只能自己试错。

即便在互联网上也缺乏相关资料,开拓者们的前路蛰伏了太多未知的挑战。

在这条路上,运气和胆识能决定参与者走得多远,然而每个人的境遇都不一样。

有人借此成功开启新的业务,获得了高额的回报;也有人因为超额的预算支出,陷入节衣缩食的窘境。

除此之外,这世上还存在太多没有人能教授的知识,比如:明明努力工作却就是赚不到钱,明明安分守己却总是被人欺负。

这些大大小小的困惑构成各种烦恼,充斥了人的一生。

因为缺乏贵人指引,想解决这类问题,唯有自行钻研,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学会没有人能教授的技能,无愧于等级最高的自学能力。


我见识过不少拥有最高级别自学能力的人,饱受求知的痛苦,却最终在无数的挫折中坚持下来,从漫漫黑夜走进万巷灯火。

我佩服他们的勇敢与毅力,也由此看见了人生的种种可能性。

给自学能力划分等级,还有一个目的:提醒所有看见此文的有缘人,不要骄傲自满。

时刻保持警惕,提升自学能力,不只是在暴雨来临前寻找避风港,也是为了最终抵达更广阔的世界。 

2023-11-03

如何让长期写作形成正向循环?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想要尝试自媒体写作的人多不胜数,但以各种理由放弃的人居多,而这部分群体当中,不少人其实是有意愿进行长线写作的,却也在时间的长河中失去热情,让写作成为了遗憾。

德尔文认为造成这一遗憾的原因,是没有成功建立长期写作的正向循环,所以本文接下来将探讨如何维持长久的写作状态,并形成稳定的正向循环。

写作的正向循环

写作应勇于表达观点

我认为想经营好图文自媒体,应该放弃中庸之道,写出自己的文章特色。

中庸是个挺复杂的词,一种解释是不偏不倚保持平常,也有人会将其理解成心中内在天人合一。本文不探讨修心,故此借用不偏不倚的含义。

我在《阐述观点还是讲述事件?论不同写作逻辑的创作难点》中把文章的主要目的分为两类,客观地记录流程的文章叫记事文,主观地分享观点的文章叫观点文。

假如你想写一篇评测粽子口味的文章,在描述甜口粽子的口味时,仅使用“绵软”和“甜”等简单词汇一笔带过是不行的,往往还需要细致描述是何种食材(比如豆沙、紫米、黑米、黑芝麻)产生的甜味?甜度是清淡的还是浓郁的?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滋味?

在描述这类细节的过程中,观点也会自然产生,文章中但凡涉及了观点,就一定带有立场,即作者的主观想法。

人们的立场不同,在谈论到粽子的口味时,有人喜欢咸口,也有人偏爱甜口。

即便只论甜口,有人吃不惯黑芝麻,有人觉得黑米不甜。

如果你喜欢黑芝麻的味道,在描述粽子口味的同时,就已经预设了立场,难免会有人否认你的看法。

常言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过分害怕他人的指责,写作就会瞻前顾后狼狈不堪,越是追求折中的写法,越会不敢表达自己的立场。

因此你要懂得放弃中庸,写出鲜明的看法,才有机会让读者记住你的文章。

勇气是踏入广阔世界的第一步,在互联网时代,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数以万计的文章中,只有鲜明的观点能带给读者深刻的记忆。 

好奇心激发写作活力

当然,想写出个性鲜明的观点并非容易之事,为此你需要保持好奇心与洞察力,即懂得思考。

思考是写作正循环的关键。

拥有好奇心,才有条件持续产出优质文章。

好奇心会引导你探索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对身边的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提出细致入微的问题。

假如你想把旅行途中的见闻记录下来,好奇心会推动你去尝试新的美食,体验当地的传统民俗,了解文化背景与历史故事。

你会更愿意花时间进行调查,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当地美食采用了怎样的制作手法?民俗传统背后的内涵是怎样的?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才催生出这样的民俗活动?

如果你足够耐心,可以拆解出非常多的主题,这些都可以丰富你的写作内容。

即便材料不能立马派上用场,也可以记录下来,在以后需要写作素材时拿出来使用。

通过沉淀提升写作水平

知道了好奇心的重要性,你还需要懂得沉淀。

写作并不是每次都一帆风顺,有时工作忙碌,有时思绪干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多人就放弃了。

写作的人很多,但大部分人都被“持续产出内容”给难住了。难点在哪?我认为由阅历、词汇量和表达能力这三个因素构成。

写作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阅历的过程,每次策划新的选题,你都有机会产生新的见解,为了完成文章,你需要广泛地阅读或是亲身参与体验。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把写作变成习惯,虽然在短时间内看不见提升,但你会因此积累到不同领域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词汇储备,帮助你更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有些人生来就有写作的天赋,遣词造句写文章行云流水,而没有这种才能的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后期的练习提升写作水平。

只要认真对待写作,并为之坚持,阅历与词汇量将再不是问题,表达能力也会慢慢得到提升。

这是一个攻克难关的过程,难在如何于痛苦的过程中坚持下来。

借助专注减轻写作的痛苦

沉淀非一朝一夕之事,想顺利渡过这段痛苦的过程,你应该知晓保持专注的重要性。

创作文章时,通常需要处理复杂的文本材料,或进行头脑风暴。

假如你想编写一篇技术文档,一方面要避免内容错误,另一方面还要让文字信息清晰易懂,毕竟任何的错误与歧义,都有可能导致读者无法借助你的文档解决问题。

写作需要思绪,一旦分心,又得重新找回沉浸状态,效率会受影响。

因此,写手需要全神贯注,避免注意力分散,以确保词句段落的连贯与流畅。

合理的时间规划可以规避一定程度的干扰,因此你需要利用一段完整的时间进行写作。

确定写作任务中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为此预留充足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其中,通过聚焦重点任务来减少走神的次数,身心都放在一件事上,写作效率才会提高。

专注力需要不断练习巩固,自然也是磨练毅力的过程,久而久之,你的毅力会超越常人。

野心是写作的启明星

写作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有人迷失了目标,有人忘掉了动机,不管怎样,要想在写作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你需要清楚你的能量来自何处。 

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写文章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我认为真正让一个人坚持下来的,是他的野心。

野心可以激发行动力,帮助写手设定新的挑战,并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有野心的写手更乐于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探索新的领域与主题,并扩大自己的读者群体。

我读大学的时候,微信公众号还是很新奇的概念,恰好有不少同学在尝试运营自己的公众号,结果能坚持下来的人一个都没有。

我认为,文章没有阅读量虽令人沮丧,但还是应该心怀梦想仰望星空,如果没有想写出爆款的心,没有想获得更多读者认可的心,那么一切放弃的理由都将变得合理。

仅有勇气是不够的,没有野心的启明,你可能会迷失在写作的迷茫与痛苦中。

野心是人生阶段的分水岭,给你美好的蓝图,让你敢于去做更大的梦。


坚持长期写作说难不难,说简单也并不容易。

心怀勇气是取得成就的第一步,把思考纳入文章会更具锋芒,沉淀与积累让你在遇到困难时更加得心应手,练习专注力会大大减少写作过程的痛苦,梦想与野心能让你清楚自己的处境,从而走得更远。

当你具备上述五种品质后,写作会慢慢融入你的日常,如果在写作的同时打磨自己的思想,就已经胜过那些早早退出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