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内容平台”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内容平台”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5-08-15

自媒体常说的养号到底是什么?

 互联网项目缺乏标准化流程,因此没有统一的术语,其中,“养号”就是一个典型的缺乏严谨定义的词。


先说我的结论:养号是模拟真实用户的行为,为的是让系统识别出你的账号是真人在用,以便顺利度过账号的冷启动期,获得更多推荐流量。


而网上的解释五花八门。

第一个说法,是我在学习小说推文项目时听到的:养号是学习同行的过程。

第二个说法比较常见:养号是经常刷同行的视频,给新账号打上正确的标签。


由此可看出那些四处打广告的网赚博主,他们未必理解互联网项目的原理,就开始收徒带人,像玩传话游戏一样让一个词的释义失真,演化出了多个版本。


我认为,不管是解释一还是解释二,都是从我在文章开头给出的定义中演化而来的,以下是我的推理。

对于所有新注册的账号,系统都会花一段时间判断账号是否为脚本批量养成的“僵尸号”,试想,如果系统不考核新号的行为与活跃度,那么低质视频的推流成本会变得非常低,成批的垃圾广告号会污染推流池,导致平台用户流失,于平台不利,因此,系统对新号都有考核期,分析新号是真人使用还是脚本操纵。


好的,既然存在新号考核期,那我是不是应该表现得像个正常用户,经常刷视频、点点赞、写评论互动一下?不管是刷娱乐视频,还是刷同行视频,其实都能算作互动,那我刷同行的视频,是不是更具时间性价比,正好趁着考核期好好研究同行的风格、话术、思路?


于是乎,第一个说法出现了:养号是学同行。

错在哪呢?说法一忽视了系统对新号的考核机制,在考核期间,就算一直在刷同行的视频,但如果互动行为过于激进,表现得不像一个真人,那么系统还是会认定该账号存在风险。


还诞生了第二个说法:养号是通过刷同行的视频,给新账号打上标签。

这个是流行度最高的版本,就算你问大模型,大模型也会认为刷同行的视频有助于打标,由此可见该说辞在网上已经泛滥成灾,那么错在哪呢?说法二没有理解喜好标签与自媒体标签的差异,并把两者统一称呼为账号标签。


账号标签容易混淆视听,因此我用另外两个词来解释:

喜好标签是指喜欢看什么样的内容。如果爱刷美食类视频,喜好标签就是美食。

自媒体标签是指传播什么领域的内容。如果经常发布影视类视频,自媒体标签就是影视。

一个经常刷美食教程的影视博主,是真实存在的,平台算法不会傻到把爱好和工作混为一谈。就算刷八竿子打不着的娱乐视频,也能养号,打标签的逻辑也不是由刷视频决定的。


上述两个错误的说法,错在没有理解系统考核的目的,又把刷同行视频这一should do的建议,误解成了must do的要求。

理解养号的真正原因,对自媒体起号而言意义重大,节省试错的时间,增加了尝试的次数。

2025-08-07

从中文互联网调性和零点击搜索趋势,谈中文内容站前景

 文章陆陆续续也写了两年,可以说我在这上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时候为了一篇文章,可能花掉十多个小时。直到现在,我一个中文博客,最常来光顾的,居然是一些非中文地区的机器人,我算是理解中文内容站为什么在消亡了。


先从中文网络的调性谈起:

以前说过,中文互联网,基本上被各种内容平台瓜分殆尽,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有手机,人人都能下载APP,随时随地看视频博主们夸夸其谈,因此网民们不需要上浏览器找信息自行比对,仅仅是内容平台的推荐算法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人类的大脑生来排斥复杂的信息,所以人们习惯于让其他人手把手教导,不喜欢独自思考更深的东西。

比如拿小说推文举例,我写小说推文商业运作原理的文章,因为太抽象,根本不可能入读者法眼,写小说推文项目会遇到的陷阱,也不会有人点进来看,人们都有侥幸心理,喜欢听故事,相信自己就是那个命中注定的人,而不是相信大数定理和概率统计。

反倒忽悠人做小说推文的视频,吹嘘一下收益,把最最基本的步骤讲一讲,就能获得小白们的关注和推荐。

这让我意识到,信息密度高、违背用户习惯、用户不易接触的东西,哪怕是认真总结得出的吃亏教训,都很难换来与之匹配的注意力。在中文互联网想获得流量,内容要粗浅,效果要夸大,自会有数之不尽的小白来讨要“救命稻草”。

有句话很难听,但说的很实在:傻子太多了,骗子不够用。

我看到一些百家号的写手,连续两年写了几百篇文章,然后消身匿迹了,侧面反映出中文浏览器的活跃用户确实少,网民更喜欢聚集在短平快的内容平台。

观察到这样的调性,为什么我还要费力不讨好做中文内容站?没有流量,自然AdSense团队不会审核通过。与其费心思写博客,还不如发到个人公众号上吃推荐流量,读者更容易接触到文章,每个月也能有一丁点零花钱。


吐槽完了中文互联网的调性,再讲一讲趋势:

现在,但凡有点规模的搜索引擎,都是铁了心发展零点击搜索。

零点击搜索,以我目前的理解,对内容站就是一个重大的利空信号。

用户好不容易摆脱推荐算法的干扰,终于打开了浏览器进行搜索,结果搜索引擎给展示的,居然是AI爬取无数网页后总结出来亦真亦假的东西。很多人在阅读了AI生成的答复后,基本不会再点击随答复一同出现的其他页面了,这就是零点击搜索。

在我看来,搜索引擎和大模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

在搜索引擎,用户需借助关键词和限制条件,自行筛检信息来源,直到找到想要的东西为止;而在大模型,用户需向AI提出要求,AI再爬取数据,生成综合认可度可能最高的信息。

用户想在搜索引擎找到好东西,关键词要短小精悍,限制条件要多;但大模型是相反的,用户必须把自己的需求描述得非常具体,有一定的专业水品,或一定的逻辑思维,才可能刷出有用信息。

但是呢,现在的搜索引擎不想着发展搜索引擎的长处,反倒去抢大模型的业务。

搜索引擎不会没落,因为没有任何一家公开的内容平台,允许发布任何形式的信息、资源,提供任何类型的产品与服务。

浏览器上能找到的,不只有文字内容,也可以是各种格式的特定文件、产品、服务提供商。

而大模型生成的内容,以多媒体(Multimedia)为主,如文字、动画、音频、视频、图片。大模型不能生成一个能吃的面包。

在我看来,搜索引擎的长处应该是资源配对,不该去抢资源发布商的饭碗。

而大模型的长处是过滤噪音,减轻学习负担,优化多媒体领域从业者的工作流程。


奈何趋势就是如此,螳臂没法挡车,我认为人生最傻的事,莫过于过分纠结那些需要大量时间来验证的低可行性事件,况且就算事成了,收益也远低于付出。

不过博客我还是会继续写的,但不会刻意讨好搜索引擎为了写而写,而是转为梳理所思所想,记录所学知识。

2023-07-05

B站修改视频外显数据,谁将因此获益?

 距离停更潮事件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B站最近也终于有了新的动作,董事长兼CEO陈睿,在14周年庆典上,对外宣布B站会在未来几周内,将视频播放次数更改为用户观看的播放时长,作为视频公开的外显数据。

德尔文认为,B站此番发言是在回应舆论的质疑声,并试图向外界宣扬B站在中长视频领域的品牌地位,鼓励更多中长视频创作者入驻,同时强调平台自身独有的内容价值,吸引更多广告商合作。


更新:

B站已经取消播放时长改革,播放时长外显的初衷是给优质中长视频更多展示机会,但广告商并不一定理解和接受,B站后续复盘认为该改动过于理想化,故取消。

 

B站如果修改视频外显数据,究竟会带来什么影响?本文中,我会从竞争者创作者内容平台广告商等四个角度出发分析问题。

变动视频外显数据的影响

行业竞争与细化

抖音在短视频领域取得的成功引起了各方注意,B站作为视频分享网站,自然也愿意引入短视频概念,以抢占新的市场份额,甚至早已模仿抖音的滑动推新机制,把竖屏播放模式添加进了手机APP中。

然而B站的视频作品题材繁多,长短不一,有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也有时长超过1小时的长视频,短视频以泛娱乐、新闻题材居多,长视频则是纪实、漫谈、学习类题材居多。

从用户动机看,短视频用户的需求以消遣为主,追求碎片化娱乐,没有看长视频的必要性,抖音、快手提供了良好的短视频休闲环境,让用户在消磨时间的同时,能快速过滤不感兴趣的内容,因此短视频用户往往依附于抖音、快手,有着较高的平台黏性。

而B站因为自身的特点,视频题材更宽泛,缺乏一致性,平台算法在为用户推流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中长视频,以至于影响到短视频用户的娱乐体验,所以B站难以培养短视频用户,更别说和抖音、快手竞争了。

由此看来,修改外显数据,故意与抖音、快手制造差异,强调中长视频,才能更好彰显B站平台自身的独特价值。


视频制作产投比

理论上讲,视频时长越长,制作难度越高,短视频制作难度小,甚至可以实现工业化量产,如此低廉的创作门槛,早已让标题党、封面党在B站平台泛滥,然而这类低质短视频,往往能获得极高的播放次数。

制作长视频所需的镜头、素材与文本量,通常远远多于短视频,而且长视频作者每次上传作品,都难以获得稳定的播放次数,也就是说,长视频的播放次数,与制作成本是不成正比的。

讽刺的是,流水线生产的短视频,仅通过夸张的标题和封面,就有可能在播放次数上超越中长视频,所以把短视频和中长视频放进一个赛道,无疑会打击中长视频创作者的积极性。

我相信B站这次改动,会给所有中长视频创作者打一针强心剂,至少在精神层面上给予了激励。


平台内容生态

曾经,1小时左右的长视频,单用户播放5分钟,记1次播放,单用户如果播放1小时,也只记1次播放,我认为这种机制无法客观反映出中长视频该有的价值。

B站修改外显数据后,视频的价值将更容易评估,比如留存率、跳出率等数据,可以直接借助用户播放时长来计算。

更改算法后,劣质视频不再容易出现在热门榜单中,跳出率高的流水线视频,在此机制下将无处遁形,对应的,高质量中长视频会获得更理想的排名,榜单也会变相为作品与其制作团队带来持久的曝光率。

这对平台内容生态来说是利好消息,以标题和封面为卖点的低质视频曝光度会大减,创作者也可以更好地打磨自己的作品。


广告商合作意愿

凡事有利有弊,内容平台借助外显数据来映射作品质量固然是件好事,但我认为,作品产生的自然流量不应该被平台隐藏起来,B站此番机制变动,会导致作品的点击次数被刻意淡化。

作品点击量,即原机制下的播放次数,虽不能反应中长视频的创作质量,却可以估算视频带来的潜在客户数量,假设某视频有1000次播放,能大致推测该视频有500至1000人观看,广告商如果向该视频投放广告,会带来500至1000次曝光。

所以我认为,播放次数对广告商而言恰恰是最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广告投放方有自己的想法,会从自身角度出发挑选合作对象,广告商为节省开销,会琢磨广告投放的精准性,分析平台用户与自家产品的契合度,尽可能将广告曝光给潜在客户,以提高转化率,而非只参考作品数据。

B站展示播放时长,能彰显部分视频的创作质量,但我认为视频质量高,不代表该视频受众的消费意愿强。

试想,耐得住性子看学习类长视频的人,其消费意愿一定强于喜欢看娱乐类短视频的人吗?


我认为B站修改视频外显数据,是刻意与短视频概念做差异化竞争,扬长避短发挥品牌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中长视频创作者精神上的鼓舞,但是不一定能吸引广告商合作。

B站后续取消播放时长改革,侧面证明了传统播放量指标的实用性,因此,为避免引发更大的风险,B站维持了原先行业认同的模式,即以播放量作为外显数据。

2023-04-10

自媒体搬运是怎么回事?有什么细分形式?

 做自媒体项目,德尔文认为大体可分为搬运和原创两种思路,今天聊聊所谓的搬运究竟是怎么回事。

搬运并不能直接制造内容,而是寻找已完成的作品做素材来生产内容,如果按生产难度分类,能继续细分为直接搬运和二创加工。

自媒体搬运

直接搬运

直接搬运视频的套路在以前的内容平台上很常见,其优点是零成本,可以大量操作,虽然直接搬运流量少、收益小,但是可以通过坚持上量,制造长尾效应,不同于内容原创,直接搬运不用焦头烂额构思内容、寻找素材、进行视频剪辑。

直接搬运视频容易遇到版权问题,随着参与自媒体项目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自身作品的版权意识不断加强,内容平台也开始限制并制裁未经授权的内容搬运,有的平台甚至直接禁止搬运的行为。

现在做直接搬运的自媒体也有,我在B站上遇到过不少,但是他们是经过原创作者授权才搬运到平台上的,寻找、沟通、搬运好内容并坚持上量,也能积累不少粉丝。


二次创作

视频二创的形式以前就有,最近几年逐渐开始盛行,二创加工通常是把原视频素材进行再剪辑,或者多素材混剪,为原内容进行增值。

我们在B站、抖音上经常看到的影视混剪、动漫混剪、配音解说就属于二创加工,剪辑者从其他平台找来视频作为素材,自己添加搞笑配音或解说配音,然后发布在自己的账号名下。

最近经常看见这种视频,画面中一个人正在忙着手里的工作,但二创后的视频,却为其配上了不停解说的中文旁白,很有狗尾续貂的味道。直接搬运不好做了,但有的平台缺乏内容,管理相对宽松,他们就对原视频进行二创剪辑,甚至没有经原作者授权就上传获利,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规避内容版权。


我认为,无论是直接搬运还是二创加工,都最好拿到原作者的授权,不经授权的搬运虽然简单便利,但是注定不能长久发展,破坏公共资源,同时也是非常短视的行为。

2023-04-08

再论B站停更潮,成熟的变现模式对于自媒体到底有多重要?

 自媒体在网赚项目中也有一席之地,接着上篇文章,德尔文会继续以B站为例,分析做自媒体如何选择成熟的内容平台。

想做内容自媒体,我认为不仅要分析目标平台的受众特征,还应该分析平台的营收状况、平台与内容创作者的合作模式。


营收状况

平台的营收状况可以直观反映出其商业模式是否成熟,我们做自媒体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并且成熟的平台更讲信用,很少出现私吞他人劳动成果、封号、跑路的情况。

B站停更潮事件,可以侧面反映出网络舆论对B站营收水平的怀疑,为了考究舆论的质疑声是否合理,我从雪球网找来了B站的财报数据,如下图所示:

B站利润表

从B站近几年利润表的数据来看,其营收水平确实每年都有所增长,但是反过来看利润,亏损却一年比一年多,可想而知B站近几年成本和各项费用开销非常大,能进一步得出B站现在正处于烧钱布局的阶段。

B站自从破圈上市之后,管理层为拓展市场,把B站改造成了综合视频网站,这正好和油管暗中对标了。

综合视频网站说好听叫海纳百川,说不好听叫没有特长。就像做网站,顶流门户站虽然强大,但没有条件和准备却想做门户网站,一旦遭到搜索引擎冷落,只会得不偿失。

所以烧钱拓展并不一定是对的,关键要听外界和用户的声音,用户体验能直接决定项目的未来。


合作模式

从上述营收状况可以看出,B站需要节衣缩食以节省昂贵的运营成本。作为管理层,也是平台规则的制定者,自然会想降本增效,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支付。以我个人阅历而言,我关注的UP主中,有因为收益太低重新开始找工作的,也有完全更换平台做直播的,虽然个例没有代表性,但至少说明变现模式对部分人确实有一定影响。

B站对标油管,没有油管的体量,也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B站与创作者的合作模式是按播放量付费,这种付费逻辑,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视频没有转化,却依旧需要向创作者付费。

激励模式的不成熟,导致低质内容泛滥,大量搬运号、营销号都能从播放量中分一杯羹,打击了创作者做优质内容的积极性,被迫用爱发电,并且大量不必要的付款,成为了利润表上营业成本的组成部分。

油管凭借自身网络优势,将变现问题留给了算法,尊重高质量原创者,让他们专注于创作,甚至可以用广告给视频引流;而B站实力略显不足,因为自身变现模式存在问题,于是只好把变现的难题扔给了内容创作者,B站创作者如果想通过内容养活自己,将不得不考虑接广告商单、淘宝客带货、做私域流量卖产品。


所以想通过做自媒体养活自己,在选择内容平台时,不只要考虑平台的流量,还要仔细研究平台营收与变现模式,多花心思,才能最大限度节省试错成本。


相关文章

透视B站停更潮,浅论受众特征对内容平台的重要性

2023-04-06

透视B站停更潮,浅论受众特征对内容平台的重要性

 最近,关于B站停更潮的话题上了热搜,德尔文想借此机会探讨一下内容平台的受众群体,对于内容平台本身的重要性。

B站停更潮这个命题是否为真,我认为并不好评判,统计学有句名言:相关不等于因果。用结果推导原因往往会得出不准确的答案。

无论如何,有部分UP主宣布停更是既定事实,也只能说停更潮和他们的行为具有相关性,然而,由此引起的舆论发酵确实会对平台造成一定影响,平台的股价会因为事件波动,投资者对平台的信任同样会产生动摇。

内容平台与受众特征

我记得B站当年凭借一部名为《后浪》的宣传片,吸引了不少投资者。

B站的主要受众是年轻群体,宣传片中的年轻人充满个性与朝气,兴趣爱好多元化且富有消费力,投资者们看完宣传片后很高兴,心想B站故事讲得好,平台上全是充满个性的阳光新青年,潜在消费水平一定很强。

但是这样的判断真的正确吗?

年轻人群体,有的还在读书,有的刚毕业迈入职场,能有多少钱消费自己的爱好呢?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室友们消费都非常拮据,为了省钱,经常吃三块五块的外卖;买东西看见有优惠券才会心动下单;好不容易吃顿火锅,还会心疼点了昂贵的食材;平日最多的娱乐活动,就是玩免费的游戏和看视频。

B站的故事是讲好了,但是其真实的受众,可能并不是宣传片中描绘的样子,缺乏考据,投资者就会对B站市场产生错估。

平台的盈利空间被夸大了,以至于后来管理层为了节省成本,给原来免费的服务设置了付费门槛,比如每年不再赠送大会员,大量影视番剧从免费更改为付费,本周刚上新的影视剧集只有付费用户能立马观看。

一系列的手段,只为调整利润,维持平台在外界眼中的黑马形象,可以说,对平台受众的错误认知和宣传,造就了B站如今骑虎难下的局面。


相关文章

再论B站停更潮,成熟的变现模式对于自媒体到底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