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9

小说推文项目的网络营销环境与收益性价比

 小说推文到底是不是投入回报比高的互联网项目,德尔文将从视频制作周期、网络营销环境、成本收益等角度进行阐述,并分享对优化作品与所谓爆单的看法。

推文视频的制作周期

在熟悉了小说推文的各项环节后,我在之后的所有工作中,统计了每个制作环节的平均用时。

只有优秀的小说才能留住用户,数据差的小说就算被制成视频推广,转化率亦不佳。第一步,物色想推荐的小说,并构思关键词,用配音程序制作音频,平均耗时约20分钟。

第二步,复制小说文本,将之前配好的音频与字幕匹配,检查敏感字词并加改字幕,平均耗时约26分钟。

第三步,视频素材下载完成后,进行筛选,使之符合小说基调,随后检查是否存在商标、人像、字幕等敏感因素,将所有素材导入软件进行混剪拼接并去重,该环节平均耗时约27分钟。

第四步,导出制好的视频,推文视频普遍很长,故成品的大小约占1G,如果就这样在手机APP上发布,不只传输效率低下,流量开销也大,所以我会继续用软件压缩视频画质,使其存储空间降到120M左右,而压缩过程需要足足28分钟。

结论:算上其他杂七杂八的工作,制作一个推文视频平均花费约2小时。

推文项目的网络营销环境

该项目属于帮委托方售卖平台会员,会员的使用期最小为一个月,这意味着,所有推文博主每转化一名新用户,一个月内就会减少一名潜在用户。小说平台数量众多,但用户开发过快,同样的一篇小说,可能就有大量博主同时推荐,用户如果在搜索你的关键词之前就已经是会员了,你不会因此获得推广收益。

合作机构的质量良莠不齐,有的会大砍佣金分成,有的则将项目流程包装为成百上千的课程单独售卖,而想入场做推文博主的人依旧很多。

项目门槛低,因此同行之间竞争激烈,甚至有人打包卖盗版小说争抢用户。

除此之外,引流也是一个难题,为知名小说平台做推广,可无需引流,但用户如果找不到正确的小说平台,就不会产生订单。

抖音用户早已被市场教育,她们知道去什么平台看小说。而快手等其他平台则需要考虑引流问题,否则转化率堪忧,但只要引流,就会遭遇限流、封号、被举报等问题,简直不胜其烦,因为短视频平台政策与项目运行逻辑之间是存在冲突的。

短视频平台不允许出现其他平台的名称,我曾因为在自己的视频评论区,回复了一张写有小说平台名称的图片,被限流了一个月,其间就算上传新视频,也不会获取一丁点播放量。

结论:产品复购周期长,同行竞争激烈,还要时刻迎合视频平台规则的变化。对于市场,前有平台管制,后有盗版侵蚀。

推文项目的成本

推文项目的成本主要包括手机、号卡、配音程序。

购买新手机和新号卡,是为了规避不可逆的IP连坐惩罚,但也可以使用恢复出厂的二手手机,并且要注意,项目手机需流畅运行各大短视频APP,以缓解发布视频过程中产生的卡顿和闪退,二手成本大约几百元。

号卡可以专门购买大流量套餐,每月平均成本25元。

我在配音问题上吃了亏,99元购买的第一款小程序存在字数上限,因此又重新购买了第二款无限制的小程序,两款总计成本198元。

结论:总体成本看似不高,但也接近千元。

推文项目收益

剪了一个多月的推文视频,我的总收益为99元,也没经历所谓的爆单。我只投放了抖音和快手这两个平台,因为我没有引流,所以只有抖音出单,快手并没有带来任何收益。

我的小说推文项目收益情况

期间一共发布作品34部,产生订单的作品有9部,因此,项目的成单率为24%;所有出单的作品,播放量总计22089次,对应的关键词搜索量为374次,关键词的有效搜索率为1.42%,算上活动,共成交11单,374人搜索,仅11人完成付款,搜索转化率为2.94%。

结论:小说推文的项目收益,如果不爆单,比不过一个下午赚10元的红包车,但也比论坛SEO淘客好得多。

优化作品与爆单的骗局

至于有人说:优化作品就能提升播放量,播放量提升了就能爆单,爆单了就能天天躺着赚钱。

这就是典型的想当然。

播放量与作品质量之间没有太大关联,我见过没有名称和头像的账号,只发布零星几个视频,点赞量破十万;也看到过非常多剪辑工作敷衍,留有翻转字幕和水印的视频,收获了几十万甚至更多点赞。

我用自己的作品做过尝试,就算同一个推文视频,分平台分时段发布,数据也都不一样,在此基础上,进行所谓主角改名、字幕、素材、背景音乐等优化,也不会让数据变得更好。

分析上述现象,我认为影响数据的因素,更多是运气。

顺着这个思路想,拿时间换质量是一个错误方向,推文作品是长视频,每天原本的剪辑工作就有2小时,花更多时间优化素材,去增加所谓的5秒完播率,但你能保证之后的总完播率和互动率吗?我认为,作品只需达到最基本的呈现效果,做到及格就够了,再多的优化只会让工作效率更低下,拿时间换数量才是性价比最优的方案。

如果认真分析那些粉丝基数大、视频总量多的推文博主,会发现其作品套路极度模式化,刚上新的合作小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他们制成视频;这些博主发布作品的时间间隔也很微妙,甚至反人类,几个小时一部作品,有的就算半夜两点、清晨四点也照发不误,如果不是借助脚本运营账号量产视频,还能有什么更好的解释呢?

倘若如此,可以推断他们不只在运营一个账号,很可能把量产做到了极致。

关于推文项目的感想

我前后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学习推文项目的原理和细节,相关文字、视频、直播教程看了不知多少,甚至认真画了思维导图,生怕哪里出现遗漏,我从内心深处,希望该项目能为我带来合理的回报,但认真分析后又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一个相当耗费时间且收益看运气的项目。

每天两小时,连续一个月地制作视频,换来的只有99元,收益之少,甚至连配音程序的开销都没回本,更别提手机和每月的号卡成本了。

如果该项目每天只需要半小时,就算它收益少,我也愿意坚持下去,毕竟它成本低,能赚到蚊子肉总比没有好。而实际的推文项目,就像每天累死累活,只为月底能吃到一份全家桶,这值吗?

每天2个小时可以选择做更有价值的事,比如学技术、学语言,我认为其有益程度,比多吃一顿全家桶更具性价比。


相关文章

小说推文项目的运作原理及产品属性

小说推文项目的准备工作及作品呈现形式

2024-04-12

小说推文项目的准备工作及作品呈现形式

 推文博主在获得机构授权后,该去哪里开展推广工作,吸引用户开通会员?简而言之,当下短视频的用户留存量最大,小说推文一般都是去视频平台宣传推广。

推文视频的常见形式有AI漫画、混剪、游戏录屏,德尔文将以混剪为例阐述其准备工作与制作。

推文项目的准备工作

小说推文项目需要做哪些准备?我认为必要的有:新手机和新号卡、剪辑软件、配音程序、视频素材库。

现在的内容平台普遍会采集用户的手机设备、手机号、上网IP甚至个人身份信息,因此想当推文博主,你需要准备一部新手机,和至少一张新的手机号卡,坚持使用手机号卡流量登录平台APP、活跃账号、上传视频。平台的审查机制很严格,限流和封号措施往往针对上网IP,而不只是博主账号。

既然想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内容,剪辑环节不可或缺,使用免费的剪辑软件,并学一些基础的剪辑操作,就可以开始工作了。

至于配音,可以购买AI配音程序的永久会员套餐。人工配音费时费力,会拉长制作周期,降低产能;现如今,AI配音语气自然、质量稳定,足以胜任推文配音要求。

素材方面没什么好说的,平台对重复内容很敏感,所以应对各式风格的小说,要多收集和整理各类素材。免费的,容易被大量同行博主滥用,因此要尽量寻找高质量冷门素材。

时长10分钟的新剪辑的视频,也有近乎1G的大小,做项目久了,视频空间会占用大量的手机内存,浪费不少号卡流量。所以我会在完成剪辑工作后,额外花30分钟压缩视频,降低制作成本。

推文作品的呈现形式

一个完整的推文视频是什么样的?下面将从音频、图像、文字这三个组成部分逐一阐述。

音频包括小说配音和背景音乐。女频小说的主角多为女性,故配音也应该以女声为主,语速略快,方便维持观众的注意力;背景音乐应符合小说的情感基调,甜文不能用悲伤的曲子,虐文不能用欢快的曲子,违和感如果太强,观众很难融入到小说情节中,更别提产生付费欲望了。

作品只有干巴巴的朗读是不行的,还需要丰富的视觉素材进行填充,画面图像应以受众群体感兴趣的题材为主,便于平台算法寻找和留存目标人群,针对女青年群体,一般采用甜品、美甲、美食、手工等色彩艳丽、精致、饱和度高的图像素材。观众能留下,才有转化的机会。

除了音频和图像外,原小说文字也要保留下来,制成字幕放置在视频画面中央,抓人眼球。注意不要出现平台不喜欢的词句,比如脏话、色情、广告等,在检查字幕的过程中,应留意上述内容,适当对文案进行删改。

推文视频的呈现形式

小说推文项目不是零成本,在准备环节,新手机、新号卡、配音程序、高质量的素材库,都是必要的项目成本。

其中,手机费用和配音程序是一次性成本,号卡套餐费是按月支付的经常性成本。

视频的制作过程也同样耗费时间,每个作品都要单独下载素材、筛选素材、剪辑去重、加改字幕。

下一篇文章,我会接着分析推文项目的营销环境和投入回报,并谈谈我对该项目的感想。


相关文章

小说推文项目的运作原理及产品属性

小说推文项目的网络营销环境与收益性价比

2024-04-07

小说推文项目的运作原理及产品属性

 小说推文是在2022年左右兴起的一个互联网项目,博主把合作平台的节选小说制成视频,投放到其他大流量平台,吸引感兴趣的人在合作平台完成付费,从中赚取佣金。

德尔文认为,其本质是帮助合作平台获取新用户、售卖会员。机构按实际订单量结款,是典型的CPS(按销量付费)项目。

直接复制平台小说制作视频属于侵权行为,不会依此统计订单量,小说平台不直接与个人合作,它们将其代理权下放给合作机构,所以需要找代理机构获取授权,才能开启推广任务。

推文博主、代理机构、合作平台、内容平台的四方关系如下图所示。

小说推文项目的四方关系

推文博主的工作流程

推文博主的项目环节包括设置关键词、收集素材、制作视频、发布和回填。

本文的重点是拆解项目的运行逻辑,所以不展开讲制作环节,而关键词与回填除外,因为它们包含在运行原理中。

设置关键词是在代理机构的小程序中,为想推广的小说创建关键词,再将其植入到视频中。

关键词具有唯一性,就好比取餐票,用户如果在小说平台搜索了某关键词并完成付费,机构则结款给设置该词的博主。

创建关键词存在诸多限制,且最好采用简单易记的词组,毕竟生僻字和拗口的词,会白白增加用户打字与搜索的难度,导致订单流失。

正是因为关键词独一无二,好记的词被大量博主争抢,只会越来越少。

发布时需要为视频添加适当的标签,以便于算法投放给目标群体,就好比减肥产品应该推销给肥胖人士,推文视频也应推送给喜欢看小说的群体,而标签恰好是平台识别人群最直白的方式。

回填关键词是在视频发布后,将其链接地址在小程序中,与之前创建的关键词进行绑定,以方便小说平台和代理机构统计出单数据。

如果发布视频后不进行回填,就好比取餐时弄丢了取餐票,没法向机构证明视频是你做的。


推文的产品属性及受众画像

对于用户来说,吸引他们付费的是小说剧情走向,用户是为了知晓后续剧情才付费的。所以我认为推文项目的产品是小说平台会员,卖点是小说情节,经博主们包装后就成了推文视频。

其中小说平台会员属于可复购的文娱类商品,是否物有所值由平台自身的独家内容决定。会员的最小购买单位是一个月,所以成单后一个月内难以再次成交,每出一单少一个目标用户。

什么样的人愿意为后续小说剧情付费呢?

小说按受众性别分为男女频,男孩与女孩喜欢看的小说题材是不一样的,但就付费意愿而言,男士消费更理性,看见付费提示会绞尽脑汁寻找免费资源,转化率不如年轻女士。

因此各平台的推文博主,多以女青年为目标群体,主推女频文,比如言情、家庭小说。

即便是喜欢小说的女孩,偏好也不尽相同,如果按小说情感走向进行划分,最常见的分支有甜文、虐文、爽文。

甜文的基调是欢快或幸福的,大多分享恋爱的甜蜜、幸福的日常,有情人终成眷属。

虐文的基调是悲伤或痛苦的,大多叙说不顺利的爱恋、悲惨的经历,或终是爱错了人。

爽文的基调是尽兴或硬气的,多是主角活出自己的人生,或实现华丽的复仇。

不管怎么说,上述都是女青年们喜爱的题材类型,她们是感性且好奇的,常与故事中的人物共情,愿意付费知晓结局。


推文博主帮小说平台做宣传,吸引新用户开通会员,从中收取佣金,至少从合作关系上讲,小说推文是公平的互联网项目;且从商业关系上讲,是合理合法的文娱商品宣传活动。

但这都是理想视角,现实环境其实与之存在很大差别。

推文项目究竟存在怎样的问题,往后我会从视频制作周期、投资回报、网络营销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关文章

小说推文项目的准备工作及作品呈现形式

小说推文项目的网络营销环境与收益性价比

2024-04-01

忙碌但不充实?谈时间与内心体验的关系

 人们常说劳动是光荣的,社会价值观也鼓励每一位公民努力工作,照理来说,那些加班加点挣钱,把日子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人,他们不愁吃穿,生活应该是充实的,但现实是,许多忙于生计的人却总是愁眉苦脸,抱怨事事不如意。

德尔文体会过这份虚无感,经过长期的学习与思考,也才渐渐想明白:忙碌不等于充实

相信你曾听闻西西弗斯的故事,作为惹恼众神的惩罚,西西弗斯日复一日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他的生命就在如此无效又无望的劳作中慢慢消耗殆尽。

对于被诸事缠身的人来说,他们的时间太少,没法尝试想做之事,甚至可能没法完成分内之事,沮丧、焦虑和压力因此与他为伴。

每人每天都有不多不少的24个小时,但对许多人来说,时间却总感觉不够,该怎么做,才能夺回对时间的掌控感?是增加自己闲暇的时长吗?


罗伯特·福沃德在小说《龙蛋(Dragon's Egg)》中杜撰了一种叫“奇拉”的中子星微型生物,他们的生命时间远快于人类,在奇拉眼中,人类是反应迟钝到近乎静止的庞然大物。前者仅经历了24小时不到的光阴,便从蛮荒时代发展到远超人类文明的科技水平。

或许在人类看来,奇拉的生命比朝生暮死的蜉蝣还渺小短暂,只一眨眼的功夫,世代更迭。

但对于奇拉来说,他们有关生命的体验与人类并无差别,仅在人类官感的五分之一秒内,就完成了大量的工作项目。

反之,即便我们拥有了奇拉的速度,对时间的感知也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甚至会因多出的时间感到百无聊赖。

人们常说时间很宝贵,却又害怕无聊,常常以各种方式消磨掉无处安放的时间。


因此,想要日子过得充实,相比时间长短,内心的体验更为重要


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同时也品味着百般情绪,比如恐惧、快乐、成就感、好奇心等。

我们对每件事的时长感受都是不同的,比如觉得快乐的时光短暂,痛苦的日子漫长。

但一项活动的重要程度,取决于其潜在的现实影响,和我们的情绪体验无关。

也就是说,事件的意义是客观的,而我们的情绪体验是主观的,如果用活动的重要程度代表纵轴,我们的情绪体验代表横轴,两两结合可以画出如下的象限图。

情绪与意义的象限

第一象限,实现人生当中重大的里程碑,收获巨大的成就感,意义重要,且快乐。

第二象限,为一份不满意的工作操劳,现实意义是赚取生活开销,虽然重要,但不快乐。

第三象限,处理无法逃避的麻烦琐事,仅仅是收拾烂摊子,对现实没有积极的影响,所以不重要,且无聊。

第四象限,刷搞笑短视频,除了调节心情外,同样没有对现实造成积极影响,虽然不重要,但过程开心。


以上列举的活动项目仅供参考,每个人对事物的评价标准都不一样,切勿上纲上线,重要的是各种活动于你的现实意义和情绪体验。

结合上述图表来分析忙碌不充实的生活状态,相信你应该有了眉目:不充实感,是因为我们虽为某件事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它本身却缺乏实际意义,或无法提供积极的情绪反馈。


因此,想要脱离碌碌无为的生活状态,可以将意义感情绪体验作为切入点,这需要调整我们的思想习惯


思想调整

首先,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的思考方式,从内心获得对时间的掌控感,比如重视积极意义、关注当下体验。

重视积极意义指将原本拥有重大现实意义,但没有良好情绪体验的事件再次重视起来。

我们每天都活在自己的情绪中,但总忽视某些不喜事物本身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学到教训,向更好的生活迈进?

能让人成长的,即便是消极体验,也能帮我们找寻生活的意义。

关注当下体验指有意识关注当下正在经历的事,品味活着的真实。

生活中有诸多美好的瞬间,比如道路旁漂亮的野花、临近傍晚的金色余晖,活在当下的我们,为什么要一边埋头看着手机,一边急冲冲赶路呢?

我们活在当下,却喜欢忽视当下,反而主动拥抱过去和未来的烦忧,所以为何不去关注身边那些可爱的事物呢?

很多人忙着手中的任务,脑中却思索着不相关的事,时常走神,被情绪左右,我在《想提升学习质量?试试以下四项心流技巧》这篇文章中,总结了进入心流的方法,借助心流,我们能体会到专注的力量。


习惯调整

理清想法后,我们还需要调整生活习惯,比如减少信息摄入、加强身体素质、优化待办清单,来强化时间的充裕感。

减少信息摄入指通过主动减少碎片信息的输入,来增强对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力。

网络上许多零碎的信息其实并不重要,但能轻而易举地麻痹思考,挑动情绪,让人沉迷其中,比如刷短视频。

移动上网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开启娱乐,但如此碎片化的消遣方式,并不会对生活产生积极影响,长期如此,生活的引力会逐渐冲击这种廉价的快乐,娱乐过后同样可能出现一事无成的迷茫感。

因此,我不太推荐把第四象限的事项作为娱乐活动,你需要认真思索那些有意义,且能让你感受到正面情绪的事。提升消遣项目的质量,也有助于制造充实感。

如果你正好深受短视频成瘾的困扰,影响了生活质量,可以看看《刷视频上瘾无法自拔?如何戒掉短视频成瘾?》这篇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加强身体素质指借助运动与规律作息等健康生活方式改善情绪。

健康和情绪存在关联性,运动与充足睡眠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白天状态不佳,多是身体和大脑没有得到有效的休整。

适当的运动能加快新陈代谢,减缓压力;充足的睡眠能让大脑充分休息,提高注意力,激发思维的活力。

优化待办清单指通过调整工作策略,优化事项与情绪的关联性。

根据之前的象限图,我们知道了意义感与情绪体验的所有组合。

对于单项不重要的工作,原则上是尽量拒绝,避免徒添无效的忙碌感;不能拒绝的,要么尽快完成,缩短痛苦的时间,要么外包给别人去做,毕竟拖延同样能激起各种负面情绪。

对于复数苦差事,比如学习,可以每完成一个阶段后给自己一个奖励,主动建立正向情绪反馈,不必集中处理,影响自己一整天的心态。

对于乐事,可以将其拆分后分开享受,延长快乐的持久感,而不是长时间专注于乐事,不断被突发事件打搅,然后懊恼不已。

还有一些无聊但不费脑的事,可以和令我们感到快乐的事一同处理,比如坐地铁时听有声书。


改变旧有想法需要无形的力量,指望一两句话就改变人生是不切实的。

养成阅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不断提升阅历增长见识,在面对各种困难时就不至于束手无策,思想也会自然而然向着积极方向转变。

时间的掌控感,本就源自内心,学习并成长是我能想到的最有实操价值的方案。

2024-03-05

从易读性谈怎样修改文章最具时间性价比

 德尔文在《为什么要改文?谈文章初稿容易出现的四个问题》这篇文章中,论述了自媒体改文的必要性,那么发布的文章应呈现怎样的效果?

我认为改文的目的,是让文章更有易读性,究竟什么样的文章才是一篇易读性强的文章?

从点到面来讲,以下三个要素不容或缺:

  1. 这篇文章有明确的主题,作者清楚自己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 这篇文章有清晰的结构,读者阅读时能轻松识别所有章节与版块。
  3. 这篇文章有通俗的内容,论据与观点存在对应关系,且符合逻辑。

至于辞藻与思想深度,则决定文章的上限,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蹴而就之事,不在本文讨论范畴之内。

修改文章的重点

根据我总结的易读性三要素,可以确定文章的修改方向如下:

方向一,检查文章的主题是否清晰,全文中心思想是否一致

修改时,应重点审视自己的想法,认真思考到底想说什么,尽量用一句简单的话表达出来,避免笼统的用词。

我在《如何在写作时平衡表达欲与自我批判?》中提到过,写作是由“倾诉”和“内省”共同参与的,在创作过程中跑题,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没有事先整理素材、明确主题,却被感性和表达欲牵着鼻子走。

如果一篇文章,难以总结出鲜明的核心观点,或是子观点相互矛盾、缺乏联系,那么能断定其主题模糊。

比如某文章的主题是“咖啡的好处”,作者虽引用了大量的佐证文献,但私底下却认为咖啡是不健康的,于是在文章后半部分说了不少反话。

我觉得依照作者本人的想法,该文章的主题可以修改为“咖啡的利弊”,并依此进行写作。


方向二,检查文章是否有清晰的结构框架,各章节是否分工明确

我认为,读者如果没法快速在文中找到想阅读的版块,就是文章结构出了问题。

比如某文章引用了大量的案例与故事,其中,故事A、B、C、D归纳出的观点是不同的,但作者并没有依此进行章节分割,甚至没有阐明观点。

着急讲故事,忽视观点的归纳与整理,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碎片阅读时代,读者不会一点开文章就直奔故事而去,而是会先审视标题主题,感兴趣的话,才会再通过章节观点决定是否需要细读。

所以修改时,要留意谋篇布局的条理性,每个章节有明确的主题且观点鲜明。


方向三,检查正文内容是否通俗,有无错字病语和不恰当的用词

错别字和语病是相对容易发现的常识性错误,需要逐字逐句进行检查。

除此之外,用词不当的问题也应认真审视,我的建议是写作过程中遇到拿不准的词汇,最好先用浏览器搜索一下释义再做取舍,以免文章发布后贻笑大方。

检查内容通俗性,先是注意行文的流畅性,不要啰嗦,即一个意思换着说法来回讲;再者是警惕情绪化,写故事不要东拉西扯,不要沉浸于描述不必要的细节;最后是仔细揣摩故事能否对上观点,检查前因后果是否搭调。


修改文章应注意时间性价比,我们要修改最关键的部分,来提升文章的整体质量。

改文时间太长,容易陷入完美主义心态,写作效率将大打折扣,如果数据反馈不理想,写手可能因此惧怕写作。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不应过分挑剔,毕竟完成胜过完美

2024-02-24

为什么要改文?谈文章初稿容易出现的四个问题

 谈初稿前,德尔文请各位先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写作时,你的文字是否是你的想法?

有人会说:我写的文章肯定是自己的想法啊。

还有部分人会说:文章应该迎合市场,写受众群体喜欢,但自己未必认可的内容。


我认为,双方的说辞都无对错。

前者重视自我表达,如果缺乏个性鲜明的作家,文学与诗歌无法诞生。

后者强调产品思维,毕竟一味追求个性,文娱经济难以发展。

双方显然都清楚各自的写作目的。


那么,更具体地问,首次完成的文章,就是写手原本的想法吗?

换句话说,初稿写下的文字,真的是写手认真思考后的结果吗?

我认为不是的,正如醉汉会在酣饮后胡言乱语,写手也会因为欠缺思考写下杂乱的文字。


抱歉,开始解释一切前,请容我在此明确草稿和初稿的差异:

草稿是为辅助写作任务,事先准备语言材料并整理好大纲,提前制作的文本内容。草稿的用途是预热正式写作,并没有真正成文,缺乏可读性,所以不算文章。

初稿是首次完成的稿件,具备文章该有的雏形。初稿已存在框架和内容,至于质量则仁者见仁,尚有修改的空间。


在我看来,初稿容易出现基础性错误、通俗性欠佳、措辞语气欠妥、内容信息不完整的问题:

基础性错误

包括错字、语病、标点错误和用词不当,属于文法素养的范畴,并非写作技法的问题。

初稿多少存在基础性错误,不检查怎么会知道呢?

先谈错字病句,对于文章而言,错字、病句相当于一碗米饭里参杂了几粒馊米,错误越多,坏米的比重越大,食客对这碗米饭的整体印象越差。

其次是标点的问题,试想有一篇万字长文,除了末尾使用句号外,其余标点全是逗号,势必会造成阅读障碍。我认为忽视标点规范,是不尊重读者的行为,毕竟大量混乱的符号,非常影响文章观感。

最后讲用词的问题,你写文章有错用过词汇吗?我用「曾几何时」和「羁绊」来举例说明。

借助谷歌搜索,可以查到牛津和百度对「曾几何时」给出的释义是“时间没过多久”,但有人会将其当作“曾经”来使用,尽管两者含义相差甚远。

曾几何时的释义

同样的方法,在浏览器上搜索「羁绊」,牛津和百度给出的释义是“牵制、束缚”,垂直于动漫术语领域的萌娘百科,也指出了“羁绊”一词的贬义色彩,但仍有不少人用该词表达“情谊、缘分”的意味。

羁绊的释义

通俗性欠佳

用大白话说就是:想聊的都聊了,但讲得不好。

出现通俗性问题,不是词不达意,就是句式逻辑过于复杂。初稿在此方面是缺乏时间斟酌的。

写作是了解自己的过程,也是和读者沟通的过程。

你真的清楚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吗,还是只能拾人牙慧?能用大白话讲得简单明了吗,而不是照本宣科?

自媒体写作,想要读者跟上你的思路,就得动脑思考怎样表达更为合适。

写作懒于思考,注定会遇上通俗性欠佳的问题,如果文章只写给自己看,那么日记、本地文档似乎是更好的载体,无需琢磨如何沟通。

倘若真有清晰表达的意愿,想让文章有市场,可以多用比喻和类比,以事物间的共同之处来解释观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文章的易读性。

除此之外,有一些句式会加重读者的理解负担,不推荐使用,可以参考《写作时应尽力避免的三种句式结构》这篇文章。

措辞语气欠妥

初稿容易疏忽了语气,语气不当是常被忽视的问题。

这里的语气不是文法范畴的语气,而是措辞的情感色彩,是读者从文章中读到的情绪,比如愤怒、开心、冷静、悲伤等等。

恰当的语气,让读者更有读下去的意愿。不论是写作还是日常交谈,沟通态度直接决定了对方的反馈方式。

我时常接到推销电话,部分销售员开口的第一句话是:这里有某某奖励,你为什么不来领?

不知各位听到这样的语气会作何感想,反正我是这么想的:我还就不领了,怎么着吧。

对读者而言,阅读文字,就是聆听作者说话,如果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指责对方的不是,读者可能会被激发出对抗的情绪。

读者愿意抽空阅读我们的文章,我们理应以友好的态度与之交流。

交流是平等的,即便我们的本意是友善的,写作也应尽量避免出现歧视意味的语气,减少不必要的误会。

我认为,理想的措辞语气是不指责,不愤怒,也不谄媚,用平实冷静的口吻说事,总会有读者愿意驻足聆听。

内容信息不完整

简单说就是:该讲的没讲。

初稿容易出现内容完整度的问题,越是长文,越应该认真审视。

文章由结构和内容组成,这里说的不完整是:结构与内容至少有一个出了问题,要么遗漏了的重要信息导致观点不全,要么结构完整但内容过于单薄。

结构是文章的版块与章节规划,最常见说法,是将文章简单拆分为开头、中间、结尾。

但我认为,如此的分割方式,在实际写作中缺乏指导意义。

自媒体文章更适合以观点分割章节,内容则围绕着观点进行拓展。

如果文章结构混乱,说明写作规划出了问题,作品的观点未能明确,写手陶醉于讲述细节,没有认真琢磨版块划分。比方说:

一篇介绍四季的文章,作者却只安排了三个版块,详细讲述了三个季节的回忆故事,还有一个季节简单带过。

如果文章内容单薄,就好比空谈观点缺乏论证过程,提出问题但不给予解答,缺乏递进关系省略重要内容。比如:

同样是介绍四季,作者仅概述了地球的自转、公转就草草收场了,各季节的时间划分、气候特征等重要内容没讲。

不打草稿、缺乏规划,特别是东拼西凑写复杂的长文,易出现内容信息不完整的问题,但只要不是落笔生根,就还有优化文章的机会。


创作初稿时,容易陷入不理智的状态,很难客观冷静,具体参考《如何在写作时平衡表达欲与自我批判?》这篇文章。

优秀的作品耗费心血,想让文章焕发光彩,就要洞悉自己的心智活动,检视思考过程,不断重读文章。

初稿的种种瑕疵,催生了修改文章的必然性,其过程,也是在理清你与自己的关系。


德尔文很喜欢伊藤计划所著小说《故去者之国》中的一句话:思考先于语言,灵魂先于思考。

本文不探讨其哲学含义,但仅从字面角度理解,写作又何尝不是这么回事呢?

你要有思考,才能写出严谨的文字;你要有灵魂,才会进行深度的思考。

2024-02-10

从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

 德尔文曾经对学习缺乏系统性理解,认为学习就是上课学好专业知识,余下时间读一些课外书丰富视野。离开校门后,我才慢慢察觉以前的想法有多么浅薄。

学生时代,受周身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周围人的说法和做法,会极大程度制约你的思维。

进入社会,学习不再是掌握课本知识和看课外书那么简单,目的性应该更明确,为此,你需要区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特点,及其应用场景。

知识的理论与实践

谈论这个话题之前,容我先解释什么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知识之间存在包含或依赖关系。

知识的广度,就是该知识结构包含了多少个自成门派的领域,解决“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比如人工智能和软件工程从属于计算机科学,会软件设计的人未必研究过人工智能,学了人工智能对他来说是锦上添花,可能提升效率,但不影响基础的工作。

知识的深度,就是在该领域下,对各环节之间依赖关系的理解程度,探索“为什么”的问题。

比如很多人都会做红烧肉,但未必能用好食材、控好火候。有的人能做出好吃的红烧肉,是因为他对这道菜品的理解更深刻,对食材选料和制作环节的把控更到位。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主要研究某一领域“是什么”和“怎么做”。

还是拿红烧肉举例,你要先知道红烧肉是什么菜品,需要哪些食材和调料,还得大致清楚其烹饪流程。

理论学习能拓宽知识的广度,学了红烧肉,你可以顺便学习红烧排骨、红烧鱼,巩固红烧这一烹饪方法。

人们常说“要直接实操,不要刻意去学理论知识”,而我认为该做派对知识缺乏敬畏之心。

简单领域姑且不论,但在复杂领域,先学习理论知识还是很必要的,如果在对一个领域缺乏基本认知的情况下,就贸然进入实战,容易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

早有前人将自己走过的弯路,整理成知识告诫后人,却常有后人因为血气方刚,对宝贵的理论经验无动于衷,导致历史重演。

比如很多人想在互联网掘金,不研究平台规则,不学习平台运营知识,直接实操自媒体项目,结果被永久封禁了实名账号。

因为缺乏调研,你不得不在反复试错中寻找正确的路径,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甚至一错就是好几年。

而理论学习可以节省不少走弯路的时间。

在商业或投资领域,如果不重视理论学习,甚至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巨额财产损失。

实践学习

但一味沉迷于理论,或是只学习理论知识,会出现两个问题:

  1. 容易陷入心理上的舒适区,觉得什么都懂,甘愿做纸上谈兵的梦想家。
  2. 缺乏对领域的深度理解,只会做简单的,不会做复杂的。

知识的存在是为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如果你在学习了一门复杂的新知识后,仍没法用它解决现实需求,那么请务必开始实战。

实践学习就是从实战中获得反馈,不断进行调整的过程。

我认为,知识深度只能通过实践来慢慢领悟,光依靠理论学习,无法检验某个流程正确与否,无法直观感受各环节之间的依赖关系。

实战无法提升知识的广度,但可以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增加解决问题的质量与效率,甚至搞定别人无法解决的难题。

但在某些情况下,实践不一定能加深对知识理解:

  1. 这门知识压根没有深度可言,只需程序化步骤就能完成工作,再怎么研究改进,能获得的回报都相当有限。
  2. 这门知识很少解决你的现实问题,它对你而言是伪需求。
  3. 对于这门知识,你并不必掌握太深,就足够解决问题了,自然没有精进的需要。

所以在学习某知识领域之前,你应该认真思考:它能解决什么问题,你是否真有用它解决特定问题的需求,你需要学到什么程度。


即便走出校园,我认为,也还是应该继续学习,在人生中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学习环境会对人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健康的学习氛围,正确的学习观,会让人少走很多弯路。

针对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需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法,用理论学习提升知识广度,以实践学习探索知识深度,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024-01-31

运营博客改变了我的写作习惯

 在运营本博客之前,德尔文从没想过,自己的写作习惯会发生变化。

以前,我会写一些杂文随笔,记录心情或想法,整个过程随心所欲,边想边写,边写边改。

早期的博文创作,便延续了这种散漫的写作习惯,一开始没觉得哪里不对,也是后面才慢慢觉察到旧模式的缺陷所在。

例如,当间隔一段时间再重读以前写的文章,会发现很多表达不当之处,要么用词造句情绪化,要么段落逻辑缺乏关联。

博文题材一般以心得与教训为主,强调利他性,和随笔是不同的,不能等同于抒发情绪,写得过于艰深是不行的。

利他性质的文章,面向的对象是广大读者,要求行文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和良好的可读性;而随笔更像写日记,只对自己负责,行文更随意,写得舒服就行。

因此在后续写作过程中,我逐渐变更了写作的方式,将其大致分解成了四个步骤,接下来我将逐一阐述。

写作习惯与步骤

确定选题

以前写随笔是不强调选题的,灵感乍现直接就写,后来发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缺乏鲜明结构,且无法为系列专题文章做铺垫,于是后来动笔前,我会先规划写作方向。

刚开始,我以为选题是容易的,生活中,我喜欢反思各种现象,整理并总结规律,脑海中时常蹦出各种各样的想法,我想这么多点子应该足够支撑选题库。

但结果下来,数据并不理想,网上许多文档说,互联网似乎并不喜欢泛内容的新站,于是我只好聚焦于一个题材,强迫自己学习研究不怎么熟悉的领域。

新题材意味着要先学习消化,再输出内容,这个过程相当漫长,即便有时候学完了,仍脑袋空空,不知如何起笔。

于是乎,我慢慢养成了列大纲拆分文章结构的习惯。

大纲与初稿

一直以来,我的思维习惯是去繁化简,如果我读完一本书,会下意识提炼最重要的内容,将其简化成一两句话,方便记忆。

比如我读过本尼迪克特·凯里的《如何学习(How We Learn: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en, Where, and Why It Happens)》,最终将整本书的内容归纳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交替学习任何新旧知识。

这种思维习惯,让我苦于长文创作,而写高度精炼的句子,却只有我自己清楚含义,读者未必能领会,于是在后续的写作任务中,罗列大纲拆分章节成为了必然。

有了大纲,也不代表接下来的工作能顺水推舟。

大纲最多是让一份巨大的痛苦,分成若干中等的痛苦,创作难度是减轻了,但该构思的内容不会因此缺斤少两。

即便是借用大纲分述观点,也很容易陷入只一两句话,就讲完了一整个章节的窘境,想要文章内容看上去有血有肉,又不得不扩写句子,并增添案例。

完善内容

目前为止,我已经拆分好了章节,并且每个章节都进行了简单的观点陈述,但这还远远不够。

文章字数太少是不行的,我要想办法,让每一个章节都不至于太单薄,于是需要扩句与案例支持。

扩句的思路,是让陈述观点的简单句,进一步完善为一个段落;案例的作用,则是增强章节观点的可理解性。

用案例支撑观点并非易事,由于缺乏写作案例,我开始留意生活中遇到的大小事,不管是现实中,还是网络上的遭遇,以便日后写作。

而难点在于,想法与现实是存在差异的,就像有的人经常提笔忘字,我写作时也容易忘记积累的案例,真到写作的时候,它们被落在了回忆的角落里。

有了写作素材,还必须研究怎么讲故事,各种挑战让我体会到讲清一个观点有多么不易,于是有了《每天只花半小时就能完成一篇文章?自媒体写作真有这么简单?》这篇文章。

修改文章

即便每个章节写够了字数,也仍可能存在错字病句,缺乏逻辑衔接,于是改文成了最关键的写作环节。

运营博客后,我开始感慨学生时代的写作课,中心思想浅显,写作技巧单一,用一位名人的故事做案例,就可以完成一个章节,整篇文章只需堆砌名人故事就行,题材要求也仅限于主流价值观;而自媒体文章,就很难有如此丰富的案例进行补充。

学生时代的文章,落笔即生根,需限时完成,没法诞生改文的条件;而自媒体文章,因为逻辑性与专业性较强,写作时间较长,还要面向读者,改文几乎是必然的。

修改文章,是整个写作环节中最费时费力的工作,一方面要检查错别字,另一方面,还要将表达不当的句子进行润色,甚至重新划分章节。

遇到前后不通顺的语句,要想办法添加过渡用句;遇到冗长的句子,则要思考如何拆句,如果想不到合适的措辞,就只有完全变更含义,甚至删除句子。

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要仔细检查,以保证修改后能寻到清晰的脉络,且没有病句和错字,所以整个过程相当费时。


因为自媒体写作,所面向对象和题材特性,与学生时代的写作任务有着云泥之别,我调整了写作习惯。

虽然整体流程比以往更耗时,但收获了系统化的写作思维方式。

改文环节是最让我痛苦的,初稿完成后,很多词句确实存在问题,需要大量时间推敲,以至于有时会吹毛求疵。

磨练心性的过程道阻且长,希望往后在保证文章质量的前提下,能减少该环节的用时。

2024-01-21

如何提升文章的画面感?

 想让你的文章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可以试试提升文字的画面感。

德尔文在《写作时应尽力避免的三种句式结构》这篇文章中,提到了抽象与具象的概念,人们不方便理解抽象的东西,而更容易记住具象的事物。

具体的,实在的描述,我认为是最具画面感的,下面分享两个好用的方法技巧。

写作如何提升画面感

多用易理解的词汇

建议多使用名词和动词,少用形容词。

在文字没被发明的时候,人们使用结绳、图画等方式记录发生的事。

越是具体的东西越容易被记录,比如“狮子”、“长矛”、“打猎”,而“凶猛的”、“勇敢的”这类形容词,就很难用图画记录了。

想象有这么一副画:一个人,正手持长矛与狮子对峙。

你能断定画中人勇猛吗?毕竟你不清楚,他到底是在保卫族人,还是和某人打赌逞能?

从画中获取的信息是有限的,观众难以评判这个男人的品质,任何形容未必都能唤起共鸣。

即便千百年后,文字、语言、文学飞速发展,人们还是难以就抽象的主观评价达成共识。

但没人会争论有明确定义的名词和动词,比如大多语境下,“人”泛指人类,“手持”指将某物品拿在手中。

写作时,提升画面感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多在文章中使用名词和动词,少用甚至不用形容词,请看例子:

左边,山梁像爬虫的脊背在溪涧的对面蜿蜒前进,夜空被分割成一块一块。漆黑的杉树林像全景画一样盘旋前进,前进的道路被包围在浓浓的夜色中。右边也是成排往前倾斜的杉树林,道路随着山势向前延伸。

我认为这段描写是很有张力的。

场景中出现了大量的名词,如:山梁,爬虫的脊背,溪涧,全景画,道路,夜色,杉树林。

还有大量动词:蜿蜒,盘旋,分割,包围,往前倾斜,延伸。

两者组合在一起:山梁蜿蜒前进,杉树林盘旋前进,道路向前延伸。

山梁、道路、杉树林竟然活了起来,作者借助景物的运动,来暗示行者在不断前行,让读者将视角着眼于景物,而非人物,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

真正的写作高手,会赋予故事一种鲜明的活力,借助大量动态图像激活读者的感官。

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有时候,写作不得不使用抽象的词汇,当表达抽象概念时,最好将其具体化。

清晰切实的描述有助于读者理解,且更容易与之建立联系,活跃他们的思维。

常见做法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

时间如同一位永不停息的画家,在宇宙的画布上轻抚着他的刷子。每一刹那都是他的一笔,绘制出生命的瞬间和世界的变迁。他的画布上充满了日出的温暖、风雨的洗礼,以及星辰的闪烁。时间的绘画,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编织成一幅幅独特的画卷,每一幅都是生命的独特杰作。

这个比喻将时间比作一位画家,通过画布、刷子和绘画等元素,生动地描绘了时间对生命和宇宙的塑造过程。

读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流逝,以及时间创造历史的厚重感。

比喻的手法为抽象的时间概念,增添了一层具体且富有诗意的表达。

抽象概念往往容易引起歧义或混淆,而具体化的比喻,可以帮助消除这种混淆,使你的观点更易于读者理解。

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不失为一种传达信息的有效方式。


在写作时,要好好利用容易带来感官刺激的词汇,把抽象的文字,通过详实的画面,印刻在读者的脑海里。

提升文采,离不开大量观察和反复打磨,在阅读或收集写作素材的时候,多留意别人写得精彩的句子,分析它好在哪里,学着模仿其写作技巧,多花点心思琢磨,总能取得收获。

2024-01-13

写作时应尽力避免的三种句式结构

 你觉得简练平实的文字,对于自媒体写作来说重要吗?

德尔文认为清晰的表达是必要的,一切重在权衡,倘若想维持文章的专业感,你还是会用到大量术语,陈列严谨的定义。

但这样做对读者来说,难免会有一种疏远感,因为人在潜意识里,很排斥难懂又费时的东西。

想想你在下载APP并注册账户时,真的会仔细阅读其中的每一项用户条款吗?

再想想短视频的形式,为什么能在近年斩获如此庞大的观众群体?甚至一本书,一部电影,都可以被大量博主,制成十分钟不到的解说视频。

读完一本书或许要一周,看完一部电影或许要两个小时,但又有多少观众看了解说视频后,还会花时间去看原作呢?

借由上述现象,我推测:简化是自媒体的发展趋势,写文章,也当适应这种趋势。

在写作中使用简单的句式结构

所谓简练平实,就是造句简单,遣词具体。

读者在阅读文字时,不经思索就能秒懂的信息,我称之为具象信息

绝大部分的名词和动词都属于此类别,比如“太阳”、“苹果”、“吃饭”、“洗澡”,当看见该类词汇时,人们容易联想到对应的物体或动作。

反之,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加工后才能理解的,我称之为抽象信息

抽象信息常以生僻词的形式出现,比如“分录”,这是一个会计术语,指财务人员依照企业具体的经济活动,使用特定格式记账的工作流程。

缺乏专业知识的人,读到该类词汇时一定是茫然的,人们更容易接受具体、熟悉的东西,而排斥抽象、陌生的事物。

所以在写作中,想降低读者的理解成本,就应使用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说法。

我认为有三种句式写法,会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在写作时应尽力避免。


复杂的长句

有人写文章总喜欢使用复杂的长句,如果不是想打造专业感,就是没有将自己脑海中的想法,清晰地表述出来。

请看这个句子:在深邃的夜空中闪烁着神秘光芒的星星承载着亿万年的信息且在无尽的宇宙中编织着属于自然的宏伟史诗。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联想到,读者望着长句叹息的样子了。

汉语习惯将修饰词,放在被修饰词之前,比如“闪烁着神秘光芒的星星”、“属于自然的宏伟史诗”。

在汉语语序中使用长句,会让重要的信息滞后,从左往右逐字阅读,最先接受到的是相对不太重要的修饰词,又是“深邃黑夜”,又是 “神秘光芒”,读到后面,才知道在说“星星”。 

甚至有的读者读了良久,也理不清句子主干。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倾向于使用短句传达信息,一句“星星承载着信息”,就已经是完整的表述了。

如果想表达更丰富的内涵,可以再添加几个并列的短句,多个短句好过一个复杂的长句。

逻辑嵌套

我们知道数学中假假为真,负负得正,但是逻辑嵌套的句式,理解起来就没数字那么简单了。

有人喜欢为自己的句子套用复杂的逻辑关系,就像在一个结上打另一个结。

如这句:你能不能别提那件让我没法不伤心的事?

不难从例子中看出逻辑嵌套句式的问题:语义模糊,表述不痛快。

例句是反问语气,加了两个双重否定结构,如果在文章中大量应用,简直就是灾难。

仅一句干净简洁的“你别提伤心事”,就能直接贴合例句语义了。

日常对话中,我们极少用到反问句,因此上述嵌套结构,也最好别用在文章中,以免给读者留下拖沓的负面印象。

抽象的修饰词

修饰词的作用是点缀,一篇文章中如果出现大量的点缀,而缺乏主干,那就是徒有其表。

注意不要使用过于抽象的修饰词,如:你的微笑像引力波天线一样迷人。

对方未必知道引力波天线是什么,更不清楚引力波天线有何种美好特质,来形容一个人的微笑。

说到这里,你应该明白抽象是怎么回事了,它是从一些东西中,抽离出某种共同的品质,互相类比描述,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感。

用这种朦胧的感觉进行沟通,很容易产生歧义,你认为辣椒是“美好”的,对方却可能无法领会所谓的“美好”。

连续使用多个的形容词修饰一个名词,也是不好的句式,比如:粗壮的高大的充满生命力的树。

原因在前面讲长句时说过了,容易造成重要信息滞后,读着啰嗦,个人建议的处理方法是简化为单一形容词,如“参天大树”,但若想保留原有意境,可以试着使用几个并列短句,更具体地描述这棵树。 


以上三种句式结构,都需要读者,花费一定时间寻找句子的主干,或是语义朦胧。

弊端很明显,读者阅读上述句式时,会耗费更多脑力,降低阅读速度,容易失去耐心。

写文章最好像平时说话一样,多使用短句,一方面读者没有思考负担,另一方面文章也会更加轻松明快。

2024-01-05

三种方式让你的故事节奏更具吸引力

 写作很复杂,像是把一卷混乱的线团,整理成线,然后按一定规律重新排列的过程。

而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是耗费脑力的,读者的注意力早已分散,越来越难接受高密度的文字信息。

因此德尔文认为,写作不要一味想着如何输出自己的观点,还要设计更具吸引力的行文节奏。

试着回忆一下,你曾经有没有一次性读完过一本有意思的小说,想想你为什么愿意一口气读下去?

当我们以读者的身份接收感兴趣的文字信息时,会深陷一种全神贯注的投入状态,忘记时间,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人为制造这种沉浸感,让读者的体验就像是坐过山车一样,专注于此刻的感受和下一秒的未知,甚至还要适当减少阻力,让他们想停都停不下来。

下面我将介绍三种设计行文节奏的方式。

设计故事节奏的三种方式

熟悉感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鸡尾酒效应:人在吵闹的环境下,听觉会留意于某个声音而忽略其他的噪音。

当人们和友人在喧闹场所谈话时,仍能听明白朋友说了什么。

或者说,远处有人喊自己的名字,也能立马注意到。

人们如果身处一个闹腾的外语派对中,甚至能发现远处谁正在用母语交谈。

我对该现象的理解是:人们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更敏感,在陌生的环境中尤其如此。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案例,比如当下互联网文化流行的空耳,就是把某段外语的发音故意错听成母语的词句。

再比如,很多人买了新衣服,会下意识观察身边的人是否与自己撞衫。

可以说,人们容易对自己熟悉的事物给予更多的关注,我觉得这点也能应用在故事写作中。

尽量描写大众熟悉的场景,寻找有普适性,或者容易理解的案例做故事,表达大众的感受,刻意制造熟悉感,让读者代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悬念

有悬念的故事更容易吸引人读下去。

在标题或开头,有意设置一些违背认知或欲言又止的情节,可以唤起读者的期待感,刺激他们继续阅读文章后续内容,以了解故事的结局。

有人会说,自己的生活平淡如水,没法想出充满戏剧感的故事,更别说写出有悬念感的开头了。

对于这个问题,不妨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人生总归有一些不同以往的经历吧?

比如你出行时习惯于坐公交,经常遇到堵车,但这次你尝试了地铁,故事开头就可以写:下班高峰堵车,但我比平时更快到家。

我这样举例,不是想说上述案例表达优秀,只是想阐述一个道理:悬念是相对的。

影视能通过剪辑手法制造悬念,那么写作也可以,重点在于怎么提炼和表达。

打乱叙事、给予暗示、限制视角、强化对比,活用这些手法,也能将平平无奇的故事写出悬疑剧的感觉。

反转

反转是在故事中颠覆读者原有的判断,让他们对你想表达的观点收获全新的理解。

怎么在案例中,写出反转预期的效果呢?

比如某知名站长,有二十年的网站写作经验,同时也提供文章代写的服务。

但却转口说,他提供的服务的售后率是百分之百,客户几乎都不满意他代写的文章。

资历丰富的老站长,居然写不出令客户满意的文案,从常识上讲是难以置信的,这就是反转预期,让读者想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想要更强烈的反转效果,那么你在故事中就应该制造更长的铺垫,和更大的落差感。

假使你想表现一个人有能说会道的才华,那么就该尽力展示他沉默寡言的一面。

通过巨大的落差感,颠覆读者们的原有认知,使他们沉浸在故事中,搜寻答案,理解你的观点。


以上,我讲述了如何借助熟悉感、悬念、反转这三种方式设计故事行文,以减少读者阅读文章时的思绪漂移。

要注意的是,如果不坚持长期写作,不在思考中改良,一切技巧都是飘渺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