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最开始,德尔文运营本博客之前,就在琢磨为什么很多中文博客做不长久,如今两年的时光过去,我似乎想明白了。
在梳理之前,我认为有必要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博客是什么,和其他类型网站的定位有何不同?
如果你用Blogger写过博客,可以看到登录界面的slogan写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发布热爱的事物”;如果上网查词条百科,会发现多数词条认为博客最为普遍的用途是在线个人日记,用于分享信息、记录想法。
综上,我有理由相信,博客的定位,相比于商业属性,更偏向于个人分享。
当然,只为营销的博客确实存在,但就博客本身的定位而言,我认为分享仍是其最主要的用途,而营销活动是额外增加的部分。
我在启动本博客之前,并没有靠网站盈利的经验,加之不少博主坚称,只要奉行长期主义,持续写原创文章就能盈利,于是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想看看分享个人见闻是否真能获得回报。
刚开始时,想的是能赚点零钱也行,结果写了几十篇文章,不仅收录效果差,点击少,广告申请一直被拒绝,还总是遇到爬虫不抓取的技术问题,比如明明定义了rel='canonical',手机端爬虫还是无法区分移动网页与桌面网页,即便手动提交抓取也没法解决,就这个问题,我在论坛和油管中一直查不到解决方案。
不由想起一个老段子:你找鲁迅,关我周树人什么事。
既然移动端爬虫无法判断鲁迅是不是周树人,那我就专注于写作,把一切交给时间,而为了获得更好的搜索排名,就要逼迫自己写长文,因为他们都说原创长文的索引效果更佳。
写作是把想法变成文字的过程,人的想法是混沌的、跳跃的,但文章需要结构性、条理性,为了写出易读性强的文章,我牺牲了大量的时间用于改文。
陆陆续续写了两年,博客确实有了微小的流量,但是靠搜索进来的依旧很少。
你能想象花几个小时写出来的一篇文章,没有读者,两年时间都这样度过的感觉么?
世上机会很多,我却偏偏选择做赔本买卖,把自己的时间以近乎免费的形式贱卖,我想是个人都会因此怀疑坚持的意义。
后来一些通过了广告申请的中文博客站长说,他们的报酬其实非常少,几乎无法带来盈利,这印证了我的猜测:博客不是坚持写、认真写就行,研判与选择更加重要。
为什么中文博客的收益这么差,我认为需要从用户偏好和时代趋势两方面谈。
先说用户偏好。
在网络上,并非分享见闻就能找到听众,你知道的东西用户也可能根本不关心。你分享的领域没有人关注,投入再多时间,也不会有读者捧场。
我通过实际教训得到思考:小众领域、利基市场,是最能迷惑人的说辞。
没有人在意的领域,流量就是不行,即便文章写得再深刻、再细致,那也是孤芳自赏。
想要获得流量,就应投其所好,查关键词趋势,做SEO,写别人喜欢、关注的内容。
再说时代趋势。
互联网的发展,致使很多内容平台与social media涌现,一同瓜分传统搜索引擎的利基市场。
刚开始我以为搜索引擎的主要威胁是AI,后来发现应该是短视频,所有注意力商人正在积极改造用户的习惯,其中就包括短视频平台。
比如新一代的年轻人,短视频培养他们在平台里搜索信息、查找资料,时间久了,他们的搜索习惯会固定下来,想到问题不会第一时间打开浏览器,用户习惯变化,意味着以往传播信息的方式也应改变。
除此之外,百度、必应、谷歌等搜索引擎,正在积极发展零点击搜索,即用户无需点击任何页面,就能看见AI总结的搜索结果。
我认为这是一个违背商业规律的坏方向,下面类比说明。
传统搜索模式相当于,中间商为客户引荐优质的供应商,供应商获得了好处,就分润给中间商。
现在,零点击搜索的模式是,中间商截用供应商的内容,自己取代了供应商,供应商得不到好处,也不会给中间商分润,没有生意索性就不做了,想想看以后中间商还能有多少合作伙伴?
在零点击的盈利模式尚不明确之际,搜索引擎选择主动打破共赢的逻辑,浏览器生态向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对此感到悲观。
对于只做内容不卖货的网站来说,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变了,搜索引擎渠道的流量减少了,即便通过了广告申请,收益也少得可怜,同样的精力与时间,博客的阅读量和回报,还不一定比得上公众号。
满怀期待,将大量时间投入到收获甚微的事情上,我认为不是明智之举,你会因此失去大量的机会,除了年岁的增长和自我感动外什么都没有。
目前而言,即便没有读者,我还算有继续写下去的念头,不过主要目的将变为整理自己所学知识,记录当下对世界的观察,如果能顺带帮到有缘人那就更好。
记录并整理吃亏的教训,至少是对我自己负责。
我会一改以往的写作策略,不再追求更新频率和字数,但文章题材还是尽量保持统一。
文字的多寡,并不代表文章的干货程度,很多东西其实两三句话就能解释清楚,刻意增加文字降低信息密度,不过是讨好搜索引擎的做法。
其实,我打心底希望这个博客,哪怕能赚回每年的域名成本也行。
每到续费域名的时候,感觉就像是以前埋下的一枚种子,花了不少精力,不开花结果,甚至没有冒芽,扫兴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