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

如何评估线上生意渠道的质量

 我们都知道,做生意必然少不了推广,而一说到推广,自然少不了挑选合适的卖场。

对于线下生意来说,我们要寻找客源集中的地方,这些地段可能在商业中心、餐饮聚集区、学校附近;但对于线上生意来说,我们的客户更可能聚集在内容平台、社交媒体、论坛等地。

德尔文喜欢把上述可能获取客户的地方,统称为“渠道”。

渠道有好有坏,每一个渠道的特性与质量都不一样,所以如何评估渠道的质量,就是本文接下来将探讨的话题。


渠道质量的评判标准

就我做互联网项目的经验而言,我把渠道质量的评估标准总结成三个维度,分别是:曝光量精准度稳定性


1.曝光量:客源是否密集

我们做生意,大多倾向于挑选人多密集的场所,人群越聚集,潜在的客户就越多。

如果做线上生意,一般也要挑选用户量大的平台。

当然曝光量不只看用户多寡,比如一些商业中心,人群总扎堆在一个地方,前半条街道热闹,后半条街道冷清。

所以我们还需考察人群的流动性,在线上则是考察平台对内容的推送机制,是否给新账号足够的曝光机会,而非一味偏袒老账号。


2.精准度:用户是否需要

精准度应该容易理解,假如你是一名卖莲子羹、糍粑等甜品小吃的流动摊贩,比起站在马路边等卖,不如去一些餐馆聚集地来回叫卖。

因为餐馆聚集地有等餐无聊的人,有想品尝饭后点心的人,有想换换口味的人。马路边虽然人来人往,但正好想吃甜品的人真不一定多。

在线上,我们则要考察该平台或者话题下,有多少是需要我们产品的潜在消费者。


3.稳定性:获客是否规律

我们都希望生意能够长期经营,而长久稳定,来自于规律的订单。

生意可以存在季节性,因为淡旺季是规律的,相反,我认为最难预知的,是人为因素。

对流动摊贩来说,找到客流充足的地段还不够,还需要清楚该地段的管理员,是不是今天默许摊贩做生意,明天就改变主意。

在线上,我将渠道的稳定性定义为平台持续规律的推流。推流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算法变更、平台政策调整、内容的质量。

和线下摆摊一样,线上生意最难把控的,正是平台政策等人为因素。


关于渠道质量的案例

该章节拿我自己做过的线上生意举例,也就是淘客SEO项目和小说推文项目,来看看根据每门生意的特性,如何评估渠道质量。


淘客SEO项目的渠道质量

淘客SEO是一个借助互联网SEO的方法,推广淘宝商品,赚取返佣的网络项目。

自建网站起效慢,不如搭网络论坛的便车,因此该项目的渠道是论坛。

从曝光量的指标看,论坛的客流量其实并不多,因为中文网站已是强弩之末,且中文搜索引擎不一定给予关键词足够的曝光。

从精准度的指标看,论坛原本的活跃人群,未必存在消费意愿,点击SEO文章进来的非论坛用户,他们有足够的手段货比三家,也不一定消费。

从稳定性的指标看,论坛是否允许发帖,全凭管理员的个人意志,即便存在白纸黑字的论坛规章,管理员也掌握着最终解释权。


小说推文项目的渠道质量

小说推文是一个通过短视频推流的形式,推广小说平台会员,从中赚取返佣的网络项目。

曝光量不必多说,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用户量巨大,新人还算有机会,至少强于中文网站。

精准度要看养号质量,让平台给账号打上精准标签。因为我们的目标消费者是有一定消费力的年轻女孩,但是女频小说制作的视频作品,不一定只有目标群体捧场,也会有凑热闹的人影响视频标签的精准度。

稳定性和论坛一样,凡是平台发现不利于他们的内容,或是他们定义的低价值内容,立马限流或封号,平台政策与推流逻辑也常常适时变动。


总结,通过曝光量、精准度、稳定性这三个维度,我们可以评估线上生意的渠道质量,基于生意的商业逻辑,判断在特定渠道下,会遭遇哪些潜在风险。

有了评判标准,我们在经营互联网项目时,就能节省不少时间了。

2025-04-30

论移动技术发展如何影响手游付费模式

 如今的手游,卡池抽奖已然成为了核心付费模式,德尔文认为,该模式的诞生,与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本文中,我将尝试梳理移动技术的进步,如何让手游付费模式发生变化。


按键式手机阶段:买断制与内置付款

其实早在黑白屏按键手机诞生时,就已经出现了诸如贪吃蛇、打砖块等简单的像素游戏。

而大规模将手游进行商业化尝试,是在彩屏手机诞生之后的2G移动网络时代,这个时期尚不存在智能手机的概念,游戏以直接买断制为主,常见宣传方式是借助杂志刊登手游广告,用户通过短信点播等形式,付款获取下载链接。

不过这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业模式对买家是极度不公平的,杂志上往往只留有游戏名称,没有试玩画面,用户不知道游戏类型,甚至不清楚是否适配自己的手机型号,缺乏售后渠道,下载游戏还需消耗昂贵的移动流量,一系列不利因素,让用户付款后容易吃哑巴亏。

除此之外,一些移动端的网站会挂载游戏链接供用户下载,但很多游戏做了内置付款,玩家可以免费试玩一两个章节,后续内容需要付费解锁,至于游戏中的部分道具,也可能另行收费。


智能手机起步阶段:排名激励充值

后来,以触屏操作为主的智能手机出现,取代了传统的按键手机,同时,手机的上网速度也有了质的飞跃。从原来的实体键盘,到现在的虚拟触屏,手游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智能手机出现后,厂商即便做买断或内置付款,也会有专门的渠道进行破解,我认为这一原因,让厂商将视野转向了网络手游。

因此这一时期,诞生了大量需要联网登录账号的手游,类型以休闲游戏居多,比如飞机大战、塔防、酷跑,取消买断制,转为免费游玩,但稀有角色和部分道具仍需要充值消费获取。

移动技术的发展让手游不再具有稀缺性,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手游行业必须更改商业模式以适应时代变化。

这种免入场费的商业模式,目的是扩大客流敞口,吸引用户后续成交。拿商场举例,因为没有入场费,消费者可以随心所欲逛街,如果对某个门店的服装不满意,可以去别的门店挑选,总之先留住消费者,后续再慢慢制造转化机会。

说回手游,上述提到的游戏通常以社交为导向,会将玩家的分数、进度上传至服务器,与好友比拼得分,玩家若想获得更好的排名,则可以通过购买稀有角色、加分道具,刷出更高的游戏分数。


移动技术成熟阶段:卡池限时抽奖

随着技术的发展,不只手机性能在提升,移动网速也在提升,两者都在为手机网游的野蛮生长和百花齐放创造条件。

慢慢的,以海量角色为卖点的二次元手游开始出现,碍于成本和技术,最早出现的二游以回合制类型为主,这类游戏的共同点是背靠热门动漫IP,知名声优参与配音,采用Q版战斗形象,稳定吸引动漫受众。

这类游戏即便外在不同,内核却是一样的,同质化问题严重,所以注定短命,但对厂商来说,好在开发成本低廉,利于标准化流程,用户流失大不了直接关服,拿下其余热门动漫IP重开就行。

因为角色推陈出新过快,二游抛弃了传统的一口价买卖模式,转而将卡池抽奖的付费模式发扬壮大。

在角色卡池中,只能使用游戏中规定的特殊代币进行抽奖,代币可以在游戏中完成任务积攒,也可以直接花钱购买,用网络语言来说,花时间攒代币叫“肝”,花钱买代币叫“氪”。

玩家可以通过奖池免费抽取角色,但需要消耗大量时间积攒代币,如果永久开放奖池,游戏厂商的期望收益近乎为零。

因此,游戏往往会采取多奖池循环制,让稀有角色作为限时奖品交替出现,如此安排,当有玩家只差临门一脚抽到角色,恰好代币又耗尽时,就有可能产生付费补充代币的意愿。看似免费的背后,不过是早已通过数学期望设计好的算式罢了。


总的来说,手游的付费模式紧随移动技术的发展而改变,从按键式手机的买断制,到智能手机起步的排名激励制,再到移动技术成熟的限时抽奖制,可以发现每个阶段都在吐故纳新,吸收上一个时代中可探索的商业化路径加以改良。

未来手游的付费模式将如何演化,我们不得而知,但一个比较明确的线索是,手游的付费模式正变得越来越隐晦,商品的价格也朝着去透明化的方向发展。

2025-03-24

决定改变博客的运营方式

 早在最开始,德尔文运营本博客之前,就在琢磨为什么很多中文博客做不长久,如今两年的时光过去,我似乎想明白了。


在梳理之前,我认为有必要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博客是什么,和其他类型网站的定位有何不同?

如果你用Blogger写过博客,可以看到登录界面的slogan写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发布热爱的事物”;如果上网查词条百科,会发现多数词条认为博客最为普遍的用途是在线个人日记,用于分享信息、记录想法。

综上,我有理由相信,博客的定位,相比于商业属性,更偏向于个人分享。

当然,只为营销的博客确实存在,但就博客本身的定位而言,我认为分享仍是其最主要的用途,而营销活动是额外增加的部分。


我在启动本博客之前,并没有靠网站盈利的经验,加之不少博主坚称,只要奉行长期主义,持续写原创文章就能盈利,于是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想看看分享个人见闻是否真能获得回报。


刚开始时,想的是能赚点零钱也行,结果写了几十篇文章,不仅收录效果差,点击少,广告申请一直被拒绝,还总是遇到爬虫不抓取的技术问题,比如明明定义了rel='canonical',手机端爬虫还是无法区分移动网页与桌面网页,即便手动提交抓取也没法解决,就这个问题,我在论坛和油管中一直查不到解决方案。

不由想起一个老段子:你找鲁迅,关我周树人什么事。

既然移动端爬虫无法判断鲁迅是不是周树人,那我就专注于写作,把一切交给时间,而为了获得更好的搜索排名,就要逼迫自己写长文,因为他们都说原创长文的索引效果更佳。


写作是把想法变成文字的过程,人的想法是混沌的、跳跃的,但文章需要结构性、条理性,为了写出易读性强的文章,我牺牲了大量的时间用于改文。

陆陆续续写了两年,博客确实有了微小的流量,但是靠搜索进来的依旧很少。

你能想象花几个小时写出来的一篇文章,没有读者,两年时间都这样度过的感觉么?

世上机会很多,我却偏偏选择做赔本买卖,把自己的时间以近乎免费的形式贱卖,我想是个人都会因此怀疑坚持的意义。

后来一些通过了广告申请的中文博客站长说,他们的报酬其实非常少,几乎无法带来盈利,这印证了我的猜测:博客不是坚持写、认真写就行,研判与选择更加重要。


为什么中文博客的收益这么差,我认为需要从用户偏好和时代趋势两方面谈。


先说用户偏好。

在网络上,并非分享见闻就能找到听众,你知道的东西用户也可能根本不关心。你分享的领域没有人关注,投入再多时间,也不会有读者捧场。

我通过实际教训得到思考:小众领域、利基市场,是最能迷惑人的说辞。

没有人在意的领域,流量就是不行,即便文章写得再深刻、再细致,那也是孤芳自赏。

想要获得流量,就应投其所好,查关键词趋势,做SEO,写别人喜欢、关注的内容。


再说时代趋势。

互联网的发展,致使很多内容平台与social media涌现,一同瓜分传统搜索引擎的利基市场。

刚开始我以为搜索引擎的主要威胁是AI,后来发现应该是短视频,所有注意力商人正在积极改造用户的习惯,其中就包括短视频平台。

比如新一代的年轻人,短视频培养他们在平台里搜索信息、查找资料,时间久了,他们的搜索习惯会固定下来,想到问题不会第一时间打开浏览器,用户习惯变化,意味着以往传播信息的方式也应改变。


除此之外,百度、必应、谷歌等搜索引擎,正在积极发展零点击搜索,即用户无需点击任何页面,就能看见AI总结的搜索结果。

我认为这是一个违背商业规律的坏方向,下面类比说明。

传统搜索模式相当于,中间商为客户引荐优质的供应商,供应商获得了好处,就分润给中间商。

现在,零点击搜索的模式是,中间商截用供应商的内容,自己取代了供应商,供应商得不到好处,也不会给中间商分润,没有生意索性就不做了,想想看以后中间商还能有多少合作伙伴?

在零点击的盈利模式尚不明确之际,搜索引擎选择主动打破共赢的逻辑,浏览器生态向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对此感到悲观。


对于只做内容不卖货的网站来说,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变了,搜索引擎渠道的流量减少了,即便通过了广告申请,收益也少得可怜,同样的精力与时间,博客的阅读量和回报,还不一定比得上公众号。

满怀期待,将大量时间投入到收获甚微的事情上,我认为不是明智之举,你会因此失去大量的机会,除了年岁的增长和自我感动外什么都没有。


目前而言,即便没有读者,我还算有继续写下去的念头,不过主要目的将变为整理自己所学知识,记录当下对世界的观察,如果能顺带帮到有缘人那就更好。

记录并整理吃亏的教训,至少是对我自己负责。

我会一改以往的写作策略,不再追求更新频率和字数,但文章题材还是尽量保持统一。

文字的多寡,并不代表文章的干货程度,很多东西其实两三句话就能解释清楚,刻意增加文字降低信息密度,不过是讨好搜索引擎的做法。


其实,我打心底希望这个博客,哪怕能赚回每年的域名成本也行。

每到续费域名的时候,感觉就像是以前埋下的一枚种子,花了不少精力,不开花结果,甚至没有冒芽,扫兴至极。

2025-03-15

从霸王餐项目的运作原理,谈互惠共赢关系

 霸王餐项目,严格来说是基于外卖点餐的薅羊毛活动,不是常规语义上的霸王餐。接下来,德尔文将通过这篇文章,拆解霸王餐项目的运作原理,并分析免单宣传模式的弊病。


“霸王餐”一词确切来说是营销关键词,其逻辑上可视为基于外卖点餐的返利模式。

我在《从供货商、推广人、代理商的角色定位,谈互联网的返利模式》这篇文章中说过,既然是返利模式,就必然存在商家、推广人等角色,商家获得曝光,推广人获得返佣。

我认为霸王餐项目的三个角色,分别是餐馆、霸王餐平台、食客。请注意,外卖平台在其中不涉及相关利益,因此不属于该返利系统中的角色。


霸王餐项目的运作流程,共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 用户(食客)必须先在霸王餐平台领取优惠券、选择餐馆抢单。
  2. 在美团、饿了么等外卖APP找到对应的餐馆完成点单,注意餐馆地址不能错。
  3. 等待外卖骑手送餐到家,随后在外卖APP点击收货并截图,有的会要求评价。
  4. 将截图回传至霸王餐平台,官方审核后即可打款。


相信敏锐的读者已经发现了,商家需要在外卖平台积累人气,实现持续经营,便是该项目的存在意义。

霸王餐平台嗅到了需求,于是四处寻找这类商家合作,用户点餐,商家返利,在外卖平台上获得人气,霸王餐平台由此赚取提成,再返佣给用户。


我认为,对食客而言,有三点值得留意:

  1. 不可能做到真正免单,霸王餐平台要求实际支付金额达标,让利不会到达实付数额,比如满20返12,所以用户不可能指望点一个很便宜的菜品,实现免费吃饭。
  2. 饭菜品类,仅限于用户所在地附近的合作餐厅,太远的餐馆不会配送。
  3. 返利名额有限,意味着口碑好、优惠多的餐厅往往供不应求。用户想尝试这些餐厅的优惠餐,需要一定运气。


说到这,想要体验的朋友,可以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我记得这个平台新用户的前三单能享受不错的优惠力度,新人身份,能平民价尝试一些小贵的餐品,值得一试。

扫码体验新人外卖优惠


商家每到饭点,会放出10至20单的优惠名额,一旦被其他食客抢完,就只能下次找机会在这家饭馆获得返利了。

那么为什么用户需要抢单?

因为这笔返利的钱由商家出,可以理解成商家自己的广告预算,如果不存在数量和额度限制,必然会导致亏本经营。


以前在大众点评,推出过真正的霸王餐官方宣传活动,商家满心欢喜,想着能用免费餐的形式换取客户的好评,觉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口碑会散播出去。

结果有的客户在吃了免费餐后,四处给商家做反面宣传,说很难听的话。

我们姑且不站在餐品质量的角度,而是站在营销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纯粹的免单宣传形式,不一定带来正向口碑,对于商家而言风险很大,既花了钱,又付出了劳动,却换来了恶评。

生意上,永远不要揣摩人性,不是所有陌生人都想与你互惠共赢。

如果不建立价值交换的前提,对方不会以价值交换的逻辑思考问题,甚至会觉得你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

2025-01-09

学会区分返利与诈骗

 很多骗子,喜欢拿返利当障眼法实施诈骗,比较常见的手法有两种,一是直接骗取受骗者的钱财,二是利用受骗者的账户洗钱。

返佣只是一个噱头,骗子的主要目的,便是从受骗者身上捞取好处。

德尔文认为,骗子之所以喜欢拿返利当幌子,是为了让受害者相信这是一项能通过劳动赚取报酬的正规兼职。


第一种手法,骗子会打着返利的名号,想方设法从受骗者的口袋里掏钱。


比如,骗子会出售一整套推广教程,声称必须购买学习后,才能开始推广活动。

而真正的推广活动,只需了解代理商的返利条款,和各大内容平台的发帖规则就行了,所谓推广技巧仅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而骗子会急于出售教程,诱导人消费,但这些教程往往质量不高,大概率是从网上收集再包装制作的。


再比如,骗子会向受骗者提供所谓的货源,将其卖给后者,再让他们倒卖给顾客。

进货这一行为,已经脱离了返利的范畴,真正的返利模式,货源一般不经推广人之手,如果连货源都是代理提供,则更可能是找个理由多捞一笔钱财,对于推广人来说也会多一层压货风险。


还比如,骗子会诱导受骗者花钱升级权限,以解锁更高的返利额度。

类似钓鱼,骗子一般会在收款后,让受骗者尝到一点甜头,刺激后者升级更高的权限,比如故意返一笔虚假的佣金,一旦受骗者再次打款,骗子会立马卷款跑路,注销聊天账号。当然,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去占骗子便宜,因为骗子也可能收到第一次打款后就直接跑路。


第二类手法比较特殊,虽没直接骗取钱财,但是会利用受害人的个人账户进行洗钱。


骗子会以打钱就返更多钱的形式,蛊惑受害人为其提供现金流,在此过程中,骗子可能真的会打款,以博取受害人的信任,将尽可能多的黑钱洗白。

洗钱毕竟是违法犯罪活动,接受他们的打款,很可能会被警方冻结账户,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作为推广人,对于返利模式中任何需要付费的地方,都应谨慎看待,只要你不掏钱,就扼杀了财产损失的可能性。

如果你需要学习推广技巧,大可自行在网上搜索免费教程,观察同行正在使用的方法,在实践中慢慢研究。

如果站在代理的角度想,你出单越多,他们赚取的合作报酬就越多,不太可能设置各种卡点阻碍推广人提升营销能力。

正规的代理商赚的是长期的合作收益,基础的推广技巧,都会无偿传授,如果连基本技巧都要花钱学习,那么帮他们推广产品的达人数量就会大幅减少,只能赚割韭菜的短期收益,也不利于口碑传播。


找返利项目,之所以会有人上当受骗,是因为缺乏阅历,不了解正规的返利模式是如何运作的,被骗子的花言巧语说动,想赚快钱。

做返利需要先搞清楚其运作逻辑,见《从供货商、推广人、代理商的角色定位,谈互联网的返利模式》这篇文章。

至于怎样挑选代理商与返利项目,见《如何评估一个返利、拉新项目的好坏?》这篇文章。

有需要的朋友可自行阅读。


总之,做返利,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一定不要花钱,很多返利项目,不花大钱一样可以出单。只管利用互联网学习推广技巧,至于平台提供的课程是好是坏,完全不必放在心上。

任何互联网项目都需要付出时间与心血才可能取得成效,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

2024-12-19

如何评估一个返利、拉新项目的好坏?

 在《从供货商、推广人、代理商的角色定位,谈互联网的返利模式》这篇文章中,德尔文阐述了互联网返利的基本原理,并梳理了参与人的立场与关系。

返利、返佣、拉新,性质上就是帮助商家销售产品,从中赚取分佣。如果你想赚取推广佣金,就应该了解你的代理商和供货商。

你可以去各大社交平台,调查代理商的口碑,在正式签约前,一定要认真阅读操作步骤与返利规则。

但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三处需要留意的地方。


代理层级与返佣比例

为了减少商家的对接负担,诞生了代理商这一角色,而你有想过吗,即便是推广人,也可能继续发展下级帮忙推广。

让我们捋一捋其中的关系。

我在开头的文章中解释过,能直接与商家对接的机构并不多,而那些直接与商家合作的代理商,就属于一级代理。他们自建平台,吸引各路推广达人与之合作。

有的一级代理平台,会为每一名推广人单独设置一个邀请码,允许他们组建自己的团队,如果推广人将自己的邀请码下放出去,那他就成了二级代理。

二级代理的受邀者,甚至也可以将自己的邀请码下放,成为三级代理。

所以从逻辑上讲,一套返利系统的代理,是可以存在多个层级的。

但是,请注意,产品的定价权,牢牢掌握在商家手中,代理商和推广人无权设置产品价格。

假如商家设置某产品每单佣金为10元,这10元就会由所有层级的代理和推广人共同瓜分。

如果你绑定的上家是一名三级代理,那么每单成交,一级代理先抽成,二级拿走一部分,三级再拿走一点,剩下的才是你实际到手的佣金。

因此,做返利,首要任务是寻找靠谱的代理商,弄清楚你的上家设置的抽水比例是多少。

有的代理良心,设置的抽佣极少,而有的则没那么客气了。

总而言之,你上家的层级越靠后,未知的因素就越多,你当冤大头的可能性就越大。


产品特性与推广难度

作为一名推广人,你需要弄清楚,商家想推广的产品是什么。

产品是否存在法律风险?产品有哪些销售特性?受众群体是谁?定价是多少?

这里用往期文章提到过的小说推文项目来举例说明,你要销售的产品是平台会员,小说只是吸引用户开通会员的一种宣传形式罢了。

先看法律风险,平台会员是合规合法的服务型产品,只要写手与平台存在合作关系,用户开通平台会员阅读完整小说,就不存在侵权问题。

仔细思考一下,订阅制会员类产品有哪些销售特性呢?

首先,会员属于虚拟产品,存在使用期限,最小购买单位为一个月,用户在存续期内享受平台的特殊服务(比如可以免费阅读平台内所有小说)。

其次,如果你的客户早已是该平台的会员,那他在会员到期之前,仍在享受免费看小说的服务,因此不可能带来转化。

这一特性,注定了订阅制会员的复购频次不会太高。

产品的受众,决定了可供选择的推广渠道。好比你在男士扎堆的社区,推广化妆用品,成单能有多少?

而产品的价格,则决定了成交的难度。你推广的产品,自己都觉得不划算,那么愿意购买的客户又有多少呢?


数据归因与结算方式

做返利,务必要清楚商家与代理商的规矩。比如订单的归因方法、佣金的结算方式,知道怎么查看推广数据。

所谓归因,是指商家和代理怎样追踪你的订单,比如小说推文项目,就是借助关键词进行追踪,用户如果在平台搜索你的关键词并付费,后台会随之生成数据记录。

如果一名用户早已通过其他推广人购买了平台会员,在会员到期之前,归因关系始终与那名推广人绑定,即便该用户后续与你的推广链接产生互动,也不会为你带来收益。而有的拉新模式,则属于一锤子买卖,永久绑定客户账号。

还需要注意,有的返利,归因只记录用户当天第一个点击的推广链接,如果一名用户今天一开始点击了别人的链接,随后才点击了你的链接,那么这笔订单归因于别人。当然,也存在恰好相反的模式,只记录该用户最近点击的链接。

这一切,需要你仔细阅读代理平台的推广条款。

结算方式,主要看代理商设置的结款周期和提现门槛。

周期指的是从出数据到放款的期限,有的代理一周一结,有的一月一结,也有一出数据就能立马结款的。

至于提现门槛,是指代理商出于自身考虑,可能会设置最低提现金额,赚到的佣金要满一定数额才能提现。

如何权衡结算方式的利弊,取决于推广人的能力和时间成本。理想情况下,结款周期越短、提现门槛越低越好。


返利项目最大的痛点,是付出了很多心血与时间,佣金却少得可怜,平台还不让提现,换谁都没有心情和毅力坚持做下去。

相信在看完这篇文章后,你学会了怎样区分一个返利项目的好坏。

2024-11-27

从供货商、推广人、代理商的角色定位,谈互联网的返利模式

 返利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模式,早已存续多年,在本文中,德尔文会以自己的见解,讲解互联网返利模式的运作逻辑。

在开始讲解之前,需要注意一点,互联网的返利不同于销售概念里的经销,经销相当于厂家把产品直接卖给了经销商,厂家把经销商视作客户,比如我以前在某药厂上班的时候,医药销售公司就是我们的客户,药品卖给他们就算是完成订单了。


返利模式通常存在三个角色定位,分别为:供货商、推广人、代理商


供货商的定位

供货商提供商品或服务,无所谓规模,可以是大公司,也可以是小商铺,他们的目的是增加产品销量,但又想节约广告成本。

供货商有两层需求,一级需求是实现利润,二级需求是获取曝光。

顺便一提,网络营销的广告术语看似复杂,但其性质可视为返利,比如CPA、CPM、CPC、CPS。其中只有CPS是客户下单完成付款,剩下的都可算作购买产品的曝光量。

一级需求很好理解,商人普遍希望赚到的钱尽早落袋为安,不同资产的流动性亦不同,其中现金类资产的流动性最好,只要卖出了产品,资金回笼,后面的资金周转会更加灵活。

二级需求是增加产品的曝光量,以期在未来实现利润,有的小商铺缺乏知名度,想通过提升产品的曝光量积攒口碑,增加复购率,寻找潜在客户。


推广人的定位

推广人的入行门槛极低,他们会帮忙把商品广告散布至整个互联网,以赚取销售提成。

推广人的广告形式灵活多变,比如在娱乐视频中植入软广告、直播间带货、软文营销等,每一名推广人的想法和资源都不同,传播力差的只能挣三瓜两枣,而传播力强的甚至能实现财富自由。

不过对于推广人来说,市场容量总是有限的,能选择的赛道并不多,如果想长久发展,推广人必须通过自身努力,建设稳定的独家销售渠道。


代理商的定位

按理来说,供货商和推广人已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返利系统,但为什么会出现代理商这一角色?

答案是,在互联网时代,潜在用户分散在网络上的每一个角落,供货商不能统筹兼顾,低成本开辟每一处市场,也很难抽出精力,与成千上万的推广人对接,且难以审查每一名推广人的获客方式是否合规。

这时候,代理商就会出现,充当中介的角色。

代理商虽说是赚取差价,但既要完成供货商的销售任务,又要监督推广人,向他们支付合适的报酬。


返利模式的运作逻辑

简而言之,供货商先给予代理商产品的销售权,代理商再将其下放给合作的推广人,之后推广人每完成一个订单,供货商就获得一笔利润,这笔利润代理商会拿走一部分,剩余的由代理商按订单量结款给推广人。

互联网返利的三方关系

返利系统需要三个角色共同维护,因为每一方都有违约的可能,比如:

供货商下放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权,或故意克扣推广报酬;代理商不履行监督推广人的职责,或克扣推广人的劳动报酬;推广人搞虚假订单、走不正当的获客渠道,或损害供货商的品牌权益。


在我看来,返利是注定会出现的互联网营销模式。供货商削减广告成本,推广人赚取分佣,代理商整合资源赚取差价,所有人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不过想让返利模式长久运行,合作方之间需要相互信任,制定公平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毕竟口碑是会散播的,如果出现了欺诈行为,那么整个以信任构建的返利系统,离崩溃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