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9

情怀糖衣:一场成功的营销实验

 本月20日,一款3A游戏发售引爆全网,但后续又引发了争议,德尔文认为如果将其看作一场营销实验,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明确时间顺序,游戏于去年12月8日称改编自1592年某本神魔小说,引起舆论广泛关注。临近发售日,各大媒体发文称原著小说就是游戏攻略。本月20日游戏正式发售,全平台销量超450万份。

以此可确定,宣发造势在先,破圈消费在后,宣发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销售业绩。

既然是真金白银的买卖关系,那么讨论产品与宣传一致与否,是消费者应有的权力,即便游戏存在争议也是无可厚非的。

部分媒体称,这一销售成绩是传统文化魅力的旁证,进而让许多原本不玩游戏的人,也萌生了付费品玩的念头,破圈效应出现。

还需要清楚的是,游戏参考的那本明代神魔小说,在后世亦有多次改编与演绎,可以说人们对其主要角色,早已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印象,而该游戏塑造的角色形象,却与大众的印象存在差异,因此为后续争议埋下了伏笔。


我们可从本次舆情中分化出三类群体:

一是被宣传说辞与口碑吸引而来的情怀党,即伪受众;

二是游戏中世界观、剧情、角色形象的爱好者,即真受众;

三是无立场者和只玩游戏不关注剧情的玩家。


越来越多的玩家打开游戏,发现剧情内核或角色塑造不对口味,与印象中相去甚远,于是心存不满;而真受众则认为游戏内核没有问题,双方便起了争执。


假如朋友明知你喜欢喝鸡汤,但对海鲜过敏,某天请你喝他精心熬制的鸡汤,结果喝到一半,你发现汤底故意加了大量鲍鱼。

这种情况下,你会执着于汤的味道好坏吗?

因此我认为,整个事件的主要矛盾不在剧情本身,而在于游戏有没有如宣发时说的那样忠于原著,演绎被宣发吸引而来的消费者脑海中的印象。

就像上述鸡汤的例子中,需要讨论的不应是食材好不好,而该是在鸡汤中加入海鲜骗朋友喝的行为是否妥当。


在我印象中,将一件商品卖给不喜欢它的人很难,让不喜欢这件商品的人既花钱又夸赞,则更难。

如果将此事件视作一场营销实验,得出的结果便是,只要商品包装精美且巧妙,再借助情怀造势,一切皆有可能,就像一发裹着糖衣的炮弹。

糖衣炮弹式营销不只吸引了其原本的受众,也吸引了因文化情结慕名而来的非受众群体。

但在后者中,也只有一小部分人察觉到产品货不对板,不少仍蒙在鼓里的伪受众,甚至帮挑事者党同伐异。

正应了一句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消费者不会花过多心思研究复杂的产品,所以只需将感官包装做到足够细致,再贴上传统文化的标签,就有可能借助情怀触发羊群效应。

毕竟分析角色形象这样费脑无趣的事,哪有战斗和欣赏美术场景轻松愉快呢?


在此事件中,受益者是利用热点造势的团体与自媒体,而受害者只有满心欢喜打开盒子端详产品的伪受众。

糖衣炮弹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媒体宣发、文化情结、羊群效应缺一不可。

至于那些被蒙在鼓里却摇旗呐喊的人,到底该算受益者还是受害者呢?

2024-07-05

创作,转述,默识:互联网信息生态的三种角色定位

 在网络上,人们制造、散播、消费内容。如果说食物链代表物质与能量的流动,那么互联网就存在内容与信息的流动。

德尔文发现,从网络的信息传递规律中,大致可分离出三类群体:创作者、转述者、默识者。

而本文,即探讨上述群体在互联网内容传播中,分别处于怎样的定位。

互联网信息生态的角色定位

创作者生产内容

我认为,网上一切可以被人理解的媒体,比如视频、音频、文章、图像等,要么出于某人之手,要么由某人借助程序生成,即内容是凭借人的意志制成的。

这里不妨把从无到有推动内容落地的群体,称为创作者。

创作者位于信息链条的顶端,他们会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作品雕琢成特定模样,而不是复制粘贴网上现有的内容。他们的作品,传递的可以是感官艺术、情绪、故事、观点、经历、理念等,无关真实与虚构。

中文有个成语叫“依葫芦画瓢”,意思是照着葫芦画葫芦瓢,表示全然照搬与模仿,没有一丝创新或变通。

而潜心钻研原创的人,普遍不满足于现有内容,要么创作时,没找到可供参照的“葫芦”,要么作为成品的“葫芦瓢”,没法达成令他满意的效果,于是只能在创作时填充个人理解。

原创是件辛苦的工作,作者付出的心血越多,对作品普遍越珍重。

创作者将作品发表在公开的互联网上,不论是出于自我实现还是商业目的,亦或只是纯粹喜欢表达,多少都希望作品能获得一定关注。


转述者接收并转发他人内容

创作者独自一人的传播力有限,因此需要助力。

这里把协助创作者传播内容的群体,称为转述者,其普遍手法是复制粘贴。

但是,转述者在转发的过程中,如果对原内容进行了大幅修改,或掺杂个人想法,使之背离创作者本意,那么,此番传播的性质就由“转发”变为了“再创作”。

比如,小张在某论坛上发表了一篇长文,小李和小陈另起新帖,其中,小李整理了文章纲要,并从原文摘抄了数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小陈则发表了读后感,大肆批评文章的核心理念,并以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补充说明。

在上述例子中,小李原封不动转述文章中心思想,是转述者;而小陈借文章发表个人看法,背离了作者本意,是创作者。

这点应该不难理解,某人在转述一篇文章时将其扭曲,导致原本信息失真或失效,那他就没有承接传播该条信息的职能,不应算作转述者。

转述者一般追求转发内容带来的回报,比如完成传播可获得抽奖名额,或是借助转发优质内容积累粉丝、博取关注,但其中也有人只是单纯喜欢分享。


默识者只接收内容

“默识”一词取自成语“默而识之”,“默”有一言不发之意,“识”有感知、认识之意,在本文中,用于指代网络上默不作声接收信息的群体。

有人会问,网络用语“潜水”和所谓“默识”不就一个意思吗?

其实,两个词的运用场景不同,前者强调人际沟通,适用于交流氛围浓厚的社交平台;而后者强调信息处理,适用于整个互联网。

严格说,大多数网民,不论主动与否,都充当过默识者的角色。

默识者不同于转述者,他们沉默寡言,不转发内容,不发表评论,是网络信息生态中沉默的大多数。

默识者位于信息链条的末端,他们终止了内容的传播,就像是色彩中的黑,吸收所有可见光,又不反射任何光。

转述者的互动行为会让信息升温,而默识者的做派则会让信息的热度下降。

一条信息在传递时,如果触及的默识者比重越变越多,其散播效果会越来越差,最终沉没于繁杂的数据汪洋之中。

虽说默识者缺乏互动,但他们同样会将信息为己所用,比方说满足情绪需求,了解相关知识,或解决现实问题。


从影响力的角度出发,创作者和转述者,有机会成为大博主,前提是其内容有受众,于他人有价值;而默识者不能成为博主,毕竟他们不创造,也不传递有价值的内容。


本文主要讲述,不同群体在网络信息传递中的作用,观点可用一句话概括:在互联网信息生态中,创作者主生产,转述者主转发,默识者只接收内容。

当然,信息传递的真实情况更复杂,需要考虑如传播的时间延迟、信息的交叉影响等问题,但这些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

2024-06-07

信号与噪声:学习与成长中不可不想之事

 德尔文在查找资料时,发现不少作者喜欢使用“信号”与“噪声”这两个词,尤其在投资交易、自我管理等领域,与之有关但使用较少的,还有“信噪比”一词。

我在网上查到的百科词条,将“信噪比”定义为:科学与工程中,信号功率和噪声功率的比值。

这些本是通信相关的概念,却出现在其他题材的文章中,说明并非在探讨物理现象,进一步分析语境,能发现其共同点都是在描述“信息的载体”。


正如开头所言,跨领域借用术语是常见现象,我认为如果以整个人生视角来看,“信号”与“噪声”等概念拥有了更重的分量,以下便是本文归纳的定义:

信号指能消除不确定性,令人从中获益的信息

噪声指干扰理解,妨碍判断的信息

信噪比指在同一载体中,有效信息与干扰信息的比值


在描述信息质量方面,“信号”与“噪声”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举个比较直观的例子,想象有三个人在同时说话,甲在讲很重要的内容,而乙和丙在一旁聊私事,那么对你而言,甲是在发送信号,乙与丙则在制造噪声,因为他俩交谈的分贝盖过了甲的声音。


“信噪比”虽然用于描述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的比率,但无法精确计量具体数值。

人的想法具有主观性,比如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并不清楚书中多少信息是有价值的,甚至还有部分无用的内容,我们会主观地认为其有用。


“信息量”是和“信噪比”近似的概念,但两者分别从不同的层面评估信息载体。

信噪比探讨的是某一事物于你的实际价值。假设你出门在外,突然想去洗手间,某人如实告知了附近洗手间的位置,那么这条信息对你有价值。

信息量则用于评估你对某一事物的认知程度。比如“月亮围着地球转”对你而言是确定的信息,那么这句话缺乏信息量。


有效信息的评估标准

在我看来,评估有效信息可参考以下四条标准:

相关原则:有效信息因人而异。假如某餐馆为今天生日的顾客提供免费午餐,那么这条信息与今天过生日的人相关,跟今天不过生日的人无关。

阶段原则:有效信息根据阶段变动。比如对外语入门者来说,字母与发音是有效信息,虽然语法知识同样重要,但在当下不是学习的重点;反之,熟练掌握这门外语的人,不需要再学习字母,与之有关的教程对他们而言意义不大。

刚需原则:有效信息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假设你心血来潮想学AI绘图,后来又发现这项技能在现实中缺乏用武之地,其对你来说不算刚需,是无效信息。

时效原则:部分信息仅在时效期内有用。比如一张优惠券将于明天到期,那么在今天之前,它都算有用的,在今天过后会变为噪声。

有效信息的评估标准


有效信息的认识误区

人们对有效信息的理解可能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1:见解深刻的资料,有效性强。

反例:想学习烹饪,不一定要懂分子化学。虽说烹饪的过程确实涉及了化学键的原理,但不知晓这门知识的大厨,同样能烹调出美味的菜品。因此,高深的知识不一定符合有效信息的阶段原则与刚需原则

误区2:大众关注的消息是重要的。

反例:某公司新研发的手游质量不及玩家预期,某网红在直播中说错了话。此类消息易煽动情绪,后续还可能出现事件反转,但总是会登上热搜。所以,热门的消息不见得满足有效信息的相关原则与时效原则


信噪比对学习和成长的影响

人生四处充斥着干扰,我认为,理解信噪比,于人生而言意义重大。

比方说刷娱乐视频、追热点八卦,以宏观尺度来看,减少这类活动并不会对人生产生负面影响,但它又确实占用了不少时间,如果你记录一下一年来在这类活动中耗费的总时长,定能发觉时间消失的原因。不留意噪声,生命的大部分时间会被偷走

瑞安·霍利迪(Ryan Holiday)在《宁静的力量》(Stillness Is the Key)中提及了“分析瘫痪”这一概念:人被信息淹没时,很难做到清晰思考。

有的电商平台,喜欢在购物节,上线大量规则复杂但没有实际优惠力度的活动,目的便在于用信息轰炸扰乱消费者视听,让他们失去对价格的评估能力。噪声会干扰判断,使人错过真正重要的信号


每个人评估信噪比的标准都不同,而真正重要的信息,能解决你当下的难题,且经受得住时间的洗礼。

一个人无法做到绝对客观,只能以此刻的观念评判信号与噪声。实际上,他可能会过多关注噪声,过少留意信号。

比方说,他年轻时觉得岁月静好,财富无用,一切了无牵挂,喜欢把精力集中于娱乐和消遣,但当他年岁增长,生活负担加重,或不幸染上重病时,才会开始搜寻有关财富的信息。

很多人意识不到信息存在价值之分,我认为,理解了信噪比,算是迈出了成长的第一步,往后还需要通过学习加深个人阅历,不断修正自己对信号与噪声的判断,进而将人生调整至自己期望的航道。

2024-05-17

知练用造:学习的四个主要阶段

 我们常听到有人抱怨:为什么懂得的道理那么多,却仍然事事不如意。

德尔文认为,这位朋友混淆了“懂得”与“习得”,两个概念看着相似,但本质有着很大的差异。

“懂得”仅仅止步于理解层面,只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和“习得”所处的运用层面相隔一条巨大的鸿沟。

这时又会有人说:我们理解了一门知识后,不就能立马运用了吗?

对于上述问题,我的回答是:人们在懂得了新知识后往往情绪高昂,容易依靠“感觉”而非“现实”评判自己的能力。

“懂得”不代表运用自如,在能够娴熟使用所学技能前,还需要大量练习。

在本文中,我将学习细分成了理解练习运用创造这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该做的事情,且听我徐徐道来。

学习阶段之间的关系

理解阶段

古言“君子善假于物”,意思是高手善于借助外物,我从这句箴言中推导出了以下两点:

  1. 高手能从外界发现有价值的事物。
  2. 高手知道如何借助外界的力量。

简而言之就是:高手善于察觉并洞悉陌生领域的规律

有规律的现象容易被人理解,所幸大多数知识是存在规律的,想学好一门手艺、技能,研究其中的规律会让我们事半功倍。

我认为,在入手新领域的知识前,最好将“充分理解”定为首要目标,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发现规律才能对症下药。


理解阶段有两个主要任务:

一是对所学领域有全方位的了解,并搞清楚自己想研究的主题处于哪条分支。比如做实盘交易之前,如果知道现今活跃的交易流派,则更容易构建出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

二是理解该领域的基础核心逻辑,并记忆必要的知识点。比如想流畅地使用五笔输入法打字,就得记住所有字根和与之对应的键位。


理解阶段的意义在于降低试错成本借鉴集体智慧的力量

我认为该阶段最大的价值是减少试错的代价。任何草率的尝试都有成本,金钱、时间、精力都是宝贵的资源。生活中有太多例子,因为主人公缺乏最基本的认知,不重视理论学习,因而晾成了悲剧。比如有人想做投资,不研究交易的规律,而是跟风买入涨势极好的个股,结果损失了大量资金。

有时当某人陷入迷茫境地时,是因为他无法独自思索出脱离困境的方案。而“理解”有助于集思广益,发现未曾设想的解题思路。不将“理解”放在学习的首位,容易深陷“见识的孤岛”,与伟大的集体智慧失之交臂。正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练习阶段

在理解了所学领域的基础概念与知识点后,就要开始主动练习

在我看来,练习是造就高手和普通人差距的主要原因。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前者将闲暇时间用于刻意练习,精进自己的手艺。


练习阶段可分为两部分:探索与精进。

“探索”位于理解阶段与运用阶段之间,任务是摸索理论知识的正确用法。仅靠理解,我们无法熟练使用知识的力量,所以要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论,就像打着火把在黑暗的洞窟中寻找方向。

“精进”则位于运用阶段之后,任务是让解决问题的技巧更加高效。精进的前提是对理论知识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知道怎么解决问题,只不过想要更好更快地完成工作罢了。


练习阶段的意义在于锻炼毅力提升效率

长久的练习可以让人把注意力放在自我提升上,高手之所以是高手,是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练习。随着他们技艺的提升,更容易产生正向收益,有了正反馈,练习就不再是枯燥痛苦的活动,于是在外人看来,他们就如同有了钢铁一般的毅力。

练习能提升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久而久之,在面对各种复杂的局面时,大脑能够更快地作出反应,直接切中问题的要害。


运用阶段

现实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充斥着不确定性,而运用阶段旨在消弭各种不安要素,增加成事的概率。

我之所以把“运用”定义为学习的第三阶段,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实战中,会发现理论阐述的内容与真实环境有很大出入。

大多数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运用阶段也并非单纯地“使用知识”那么简单。

运用阶段的任务,一是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二是需要评估之前“理解”与“探索”的质量

如果实战不能解决问题,则说明,要么知识的理解出了偏差,要么练习的方法错了,要么所学内容属于伪命题。

这时应及时止损,想办法修正出错的认知。


运用阶段的意义在于对抗遗忘修正理解误差

刚学会的知识,如果缺乏运用场景就会被遗忘,细节多的知识尤其如此,主动使用所学知识能帮助我们对抗遗忘。比如我学完数据分析的课程后,发现这项技能并没有用武之地,在生活中,没有大量可供研究的数据,也用不上太复杂的分析方法,所以该忘的早已忘记。

人们难以评估理论知识的准确性,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练习是无效且有害的。在该阶段,我们要认真评估所学知识,并不断调整练习的方式,直至问题解决。


创造阶段

严格来说,创造也分两种类型。

一是用已掌握的知识创制作品,我称之为“创作”;二是跳出旧有框架,创立新的知识体系,我称之为“开创”。

我们在谈“创造”时一般泛指“创作”,“开创知识”看似很酷炫,但标新立异总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且需要天赋和深厚的功底。在学习中若能抵达创作阶段,已然足够。

“创作”比“运用”更消耗脑力、时间、精力。如果“运用”是被动式解决刚需问题,那么“创作”就是主动利用知识与人社交。

拿外语举例,运用是利用外语知识研读材料、交流沟通,只需做好本职工作;而创作是写外语博客、做外语视频,主动开发该项技能的应用价值。

创作阶段的意义在于主动社交。创作就如同将知识打包,终归需要面向他人,任何分享活动,天然附带着社交属性。用作品社交,他人便能知晓你的能力。


最后,我以学外语的例子类比学习的四个阶段。

理解阶段如同记忆字母、单词、语法等基础知识;练习阶段好比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准确率与反应速度;运用阶段犹如无障碍地研读工作中遇到的外语资料,顺带了解更地道的外语表达;创造阶段相当于用外语创建博客、出版书籍、制作视频。

能抵达的学习阶段越靠后,则代表知识的掌握效果越好。

2024-05-06

如何克服电子游戏成瘾,合理控制游玩时长?

 互联网时代以来,电子游戏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型娱乐方式,尤其是手机游戏,早已悄无声息融入我们的日常,下载便捷,想玩就玩,随时随地占据着我们的碎片时间。

游戏固然有趣,但每天准点进入游戏签到、刷分、打材料,无意中投入了不少精力,真正能自由安排的时间反倒变得更少。

德尔文认为,游戏是外在事物,所以我们能改变的,唯有自身的想法和习惯。

如果你并不靠游戏挣钱吃饭,只为娱乐,但苦于无法控制游玩时长,那么本文或能提供一些小小的指导。

本文将从游戏的奖励机制入手,分析如何一步一步寻回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

如何控制游戏时长

游戏如何激励玩家

首先请仔细思考,是什么因素激励你玩某款游戏?

我认为主要由排名、收藏、社交、剧情、技术这五个因素构成。

排名:如果你喜欢不断挑战其他玩家,提升自己的分数或段位,那你可能是排名导向玩家。

收藏:如果你经常被新角色、饰品的故事或外观所吸引,酷爱收集,且拥有众多藏品,那你可能是收藏导向玩家。

社交:如果你喜欢在游戏中结识朋友,或是室友、同事组队玩游戏时,你经常加入其中,那你可能是社交导向玩家。

剧情:如果你关注游戏的剧情走向,喜欢挖掘各种线索、彩蛋,或是喜欢品味游戏营造的氛围感,那你可能是剧情导向玩家。

技术:任何游戏都有相应的玩法与机制,诸如解谜游戏怎么解开装置,动作游戏怎么出招,音乐游戏怎么设计指法,策略游戏怎么合理规划资源。如果你醉心于研究游戏的机制,持续加深自己对游戏的理解,那你可能是技术导向玩家。

玩家通常同时受上述若干项因素影响,关注排名的人也可能酷爱收藏,注重社交的人也可能关注游戏技巧,但无论如何,玩一款游戏肯定存在一个激励因素作为主导。

游戏反馈的可量化性

假使你参加活动A获奖,你可以选择一周后兑换价值1000元的奖品,也可以选择立马获取100元现金。

但活动A过于火爆,奖励已全部兑完,作为补偿你可以参加活动B,立马折现100元,或是在一周后进行抽奖,抽取价值1000元的奖品,中奖率为10%,失败了没有奖励。

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在活动A中争取更高收益,在活动B中选择见好就收。

游戏的情形就像活动A,也是电子游戏特有的反馈机制:玩家自身行动所产生的回馈是确定的,且能被估量的

  1. 玩家提升了游戏排名,会解锁更高级的奖章、标识。
  2. 玩家只要努力赚取代币,迟早有条件购买并解锁新藏品。
  3. 经常琢磨游戏机制,玩家的技术也会随之提升,从而取得更好的游戏成绩。

只要稍微多点努力与耐心,游戏总能朝着玩家期望的方向发展,回报的稳定性和可量化性,让玩家在游戏中更愿意做长期主义者。

而现实的情形更接近活动B,一切充斥着不确定性,奖励无法预料,长久的努力要么收效甚微,要么根本没有回报。

例如,我用几个月的时间学习小说推文项目,又连续剪辑、发布了一个多月的推文视频,付出了大量心血,结果市场反馈总共只有99元。

正因为现实中努力不一定有结果,回报周期不稳定、不清晰,人们甘当短期主义者,或者干脆逃避现实。

游戏奖励容易贬值

一款网络游戏只有两条发展路线,即短线运营和长线运营。

短线运营的游戏,由于开发成本低廉,游戏的综合质量也差,在服时间短,万一几个月后游戏停服,入戏太深的玩家,在其中投入的时间就打了水漂。

长线运营的游戏,需要认真打造IP,综合质量较高,目的是依靠不断开发新的游戏商品,持续赚取现金流,因而也存在其局限性。

以当下热门的二次元抽卡游戏为例,这类游戏,每个版本都会推出几名新角色作为产品,以抽卡的形式进行售卖。

运营商想赚取利润,会一边强化新角色的综合实力,一边逐步限制老角色的出场机会。作为补偿,往往也降低了老角色的获取难度,而入手后除了收藏,老角色也鲜有用武之地。不管对战还是上分,新推出的角色注定更加强势。

另外,长线运营的游戏,需要长年续写剧情,水平也不易把控,文案质量总是忽上忽下。

如果你追求收藏、社交、游戏技术,只要游戏停服,付出的精力也将付之东流。游戏的营收状况一旦持续出现问题,寿命就走到了尽头,玩家过去花掉的时间会变得一文不值。

逐步克服游戏成瘾

第一步,找准玩游戏的目的,主动缩短游戏时长,只做必要的任务

排名导向玩家,游戏中应着重研究如何获得高分,不看剧情,不在弱势角色、道具上浪费时间,无赛事不游玩。

收藏导向玩家,游戏中应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角色、饰品的获取方式,研究怎么用最少时间积累最多代币,集中资源稳步换取心仪的奖励。

社交导向玩家,游戏中应评估关系能否长久发展,反之则主动退出,去尝试更有现实意义的社交。就我个人经历而言,游戏中交到的朋友难免会相忘于江湖。

剧情导向玩家,可以观看优秀的游戏解说视频了解剧情。但若是想亲自在游戏中进行体验,则尽量缩减重复环节上浪费的时间,比如找材料、练等级,只要不影响剧情推进,这些活动能省就省。

技术导向玩家,要主动意识并关注现实时间的流逝。就我个人经历来说,游戏中的沉浸感并不能带入现实,真正重要的事一件没成,长年累月如此,你会生出巨大的心理落差。因为提升游戏技术,并不会让现实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发生变化。

第二,认清游戏娱乐的次要性,调整游玩的时段,合理规划每日任务

早上不要第一时间打开游戏,晚上睡觉前也不要玩游戏。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将决定你一整天的状态,让你的思维保持专注力,在最清醒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而不是总惦记着游戏。

游戏时间应安排在每天所有重要的工作都完成之后。

没有了后顾之忧,游戏会回归原本的娱乐属性,你能体验到更纯粹的游玩乐趣。

真正享受自己做主,而不会感觉是运营方逼迫你在游戏中上班。

第三步,守护在游戏中省下的时间,去做更重要、更有现实意义的事

控制游戏时长只是表象,就算省下了宝贵的时间,也可能再次感到百无聊赖。

有的人,一旦闲起来就无所事事,好不容易戒掉了某款游戏,却又立马寻找新的手游取而代之。

缺乏目标感,导致一切努力都前功尽弃,所以找寻人生方向是必要的。

你若有心思研究游戏机制,就同样有能力研究实用技术。培养新的爱好,寻找志同道合之士,参加线下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

投身现实的收益虽存在着不确定性,但却受益终身,所有我们学会的知识,所有我们埋下的种子,都将成为永恒的财富,在我们的脑海中,直到生根发芽的契机到来。


如果你脱离游戏一段时间,会发现即便我们不玩游戏,也并不因此感到痛苦万分,归根结底,是游戏的奖励机制在蒙骗我们的大脑。

电子游戏的一切都会快速贬值,曾经火热的游戏,正在逐步走向衰退,但逝去的青春,还能重新再体验一次吗?

把握当下,是我们唯一能做好的事。

2024-04-19

小说推文项目的网络营销环境与收益性价比

 小说推文到底是不是投入回报比高的互联网项目,德尔文将从视频制作周期、网络营销环境、成本收益等角度进行阐述,并分享对优化作品与所谓爆单的看法。

推文视频的制作周期

在熟悉了小说推文的各项环节后,我在之后的所有工作中,统计了每个制作环节的平均用时。

只有优秀的小说才能留住用户,数据差的小说就算被制成视频推广,转化率亦不佳。第一步,物色想推荐的小说,并构思关键词,用配音程序制作音频,平均耗时约20分钟。

第二步,复制小说文本,将之前配好的音频与字幕匹配,检查敏感字词并加改字幕,平均耗时约26分钟。

第三步,视频素材下载完成后,进行筛选,使之符合小说基调,随后检查是否存在商标、人像、字幕等敏感因素,将所有素材导入软件进行混剪拼接并去重,该环节平均耗时约27分钟。

第四步,导出制好的视频,推文视频普遍很长,故成品的大小约占1G,如果就这样在手机APP上发布,不只传输效率低下,流量开销也大,所以我会继续用软件压缩视频画质,使其存储空间降到120M左右,而压缩过程需要足足28分钟。

结论:算上其他杂七杂八的工作,制作一个推文视频平均花费约2小时。

推文项目的网络营销环境

该项目属于帮委托方售卖平台会员,会员的使用期最小为一个月,这意味着,所有推文博主每转化一名新用户,一个月内就会减少一名潜在用户。小说平台数量众多,但用户开发过快,同样的一篇小说,可能就有大量博主同时推荐,用户如果在搜索你的关键词之前就已经是会员了,你不会因此获得推广收益。

合作机构的质量良莠不齐,有的会大砍佣金分成,有的则将项目流程包装为成百上千的课程单独售卖,而想入场做推文博主的人依旧很多。

项目门槛低,因此同行之间竞争激烈,甚至有人打包卖盗版小说争抢用户。

除此之外,引流也是一个难题,为知名小说平台做推广,可无需引流,但用户如果找不到正确的小说平台,就不会产生订单。

抖音用户早已被市场教育,她们知道去什么平台看小说。而快手等其他平台则需要考虑引流问题,否则转化率堪忧,但只要引流,就会遭遇限流、封号、被举报等问题,简直不胜其烦,因为短视频平台政策与项目运行逻辑之间是存在冲突的。

短视频平台不允许出现其他平台的名称,我曾因为在自己的视频评论区,回复了一张写有小说平台名称的图片,被限流了一个月,其间就算上传新视频,也不会获取一丁点播放量。

结论:产品复购周期长,同行竞争激烈,还要时刻迎合视频平台规则的变化。对于市场,前有平台管制,后有盗版侵蚀。

推文项目的成本

推文项目的成本主要包括手机、号卡、配音程序。

购买新手机和新号卡,是为了规避不可逆的IP连坐惩罚,但也可以使用恢复出厂的二手手机,并且要注意,项目手机需流畅运行各大短视频APP,以缓解发布视频过程中产生的卡顿和闪退,二手成本大约几百元。

号卡可以专门购买大流量套餐,每月平均成本25元。

我在配音问题上吃了亏,99元购买的第一款小程序存在字数上限,因此又重新购买了第二款无限制的小程序,两款总计成本198元。

结论:总体成本看似不高,但也接近千元。

推文项目收益

剪了一个多月的推文视频,我的总收益为99元,也没经历所谓的爆单。我只投放了抖音和快手这两个平台,因为我没有引流,所以只有抖音出单,快手并没有带来任何收益。

我的小说推文项目收益情况

期间一共发布作品34部,产生订单的作品有9部,因此,项目的成单率为24%;所有出单的作品,播放量总计22089次,对应的关键词搜索量为374次,关键词的有效搜索率为1.42%,算上活动,共成交11单,374人搜索,仅11人完成付款,搜索转化率为2.94%。

结论:小说推文的项目收益,如果不爆单,比不过一个下午赚10元的红包车,但也比论坛SEO淘客好得多。

优化作品与爆单的骗局

至于有人说:优化作品就能提升播放量,播放量提升了就能爆单,爆单了就能天天躺着赚钱。

这就是典型的想当然。

播放量与作品质量之间没有太大关联,我见过没有名称和头像的账号,只发布零星几个视频,点赞量破十万;也看到过非常多剪辑工作敷衍,留有翻转字幕和水印的视频,收获了几十万甚至更多点赞。

我用自己的作品做过尝试,就算同一个推文视频,分平台分时段发布,数据也都不一样,在此基础上,进行所谓主角改名、字幕、素材、背景音乐等优化,也不会让数据变得更好。

分析上述现象,我认为影响数据的因素,更多是运气。

顺着这个思路想,拿时间换质量是一个错误方向,推文作品是长视频,每天原本的剪辑工作就有2小时,花更多时间优化素材,去增加所谓的5秒完播率,但你能保证之后的总完播率和互动率吗?我认为,作品只需达到最基本的呈现效果,做到及格就够了,再多的优化只会让工作效率更低下,拿时间换数量才是性价比最优的方案。

如果认真分析那些粉丝基数大、视频总量多的推文博主,会发现其作品套路极度模式化,刚上新的合作小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他们制成视频;这些博主发布作品的时间间隔也很微妙,甚至反人类,几个小时一部作品,有的就算半夜两点、清晨四点也照发不误,如果不是借助脚本运营账号量产视频,还能有什么更好的解释呢?

倘若如此,可以推断他们不只在运营一个账号,很可能把量产做到了极致。

关于推文项目的感想

我前后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学习推文项目的原理和细节,相关文字、视频、直播教程看了不知多少,甚至认真画了思维导图,生怕哪里出现遗漏,我从内心深处,希望该项目能为我带来合理的回报,但认真分析后又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一个相当耗费时间且收益看运气的项目。

每天两小时,连续一个月地制作视频,换来的只有99元,收益之少,甚至连配音程序的开销都没回本,更别提手机和每月的号卡成本了。

如果该项目每天只需要半小时,就算它收益少,我也愿意坚持下去,毕竟它成本低,能赚到蚊子肉总比没有好。而实际的推文项目,就像每天累死累活,只为月底能吃到一份全家桶,这值吗?

每天2个小时可以选择做更有价值的事,比如学技术、学语言,我认为其有益程度,比多吃一顿全家桶更具性价比。


相关文章

小说推文项目的运作原理及产品属性

小说推文项目的准备工作及作品呈现形式

2024-04-12

小说推文项目的准备工作及作品呈现形式

 推文博主在获得机构授权后,该去哪里开展推广工作,吸引用户开通会员?简而言之,当下短视频的用户留存量最大,小说推文一般都是去视频平台宣传推广。

推文视频的常见形式有AI漫画、混剪、游戏录屏,德尔文将以混剪为例阐述其准备工作与制作。

推文项目的准备工作

小说推文项目需要做哪些准备?我认为必要的有:新手机和新号卡、剪辑软件、配音程序、视频素材库。

现在的内容平台普遍会采集用户的手机设备、手机号、上网IP甚至个人身份信息,因此想当推文博主,你需要准备一部新手机,和至少一张新的手机号卡,坚持使用手机号卡流量登录平台APP、活跃账号、上传视频。平台的审查机制很严格,限流和封号措施往往针对上网IP,而不只是博主账号。

既然想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内容,剪辑环节不可或缺,使用免费的剪辑软件,并学一些基础的剪辑操作,就可以开始工作了。

至于配音,可以购买AI配音程序的永久会员套餐。人工配音费时费力,会拉长制作周期,降低产能;现如今,AI配音语气自然、质量稳定,足以胜任推文配音要求。

素材方面没什么好说的,平台对重复内容很敏感,所以应对各式风格的小说,要多收集和整理各类素材。免费的,容易被大量同行博主滥用,因此要尽量寻找高质量冷门素材。

时长10分钟的新剪辑的视频,也有近乎1G的大小,做项目久了,视频空间会占用大量的手机内存,浪费不少号卡流量。所以我会在完成剪辑工作后,额外花30分钟压缩视频,降低制作成本。

推文作品的呈现形式

一个完整的推文视频是什么样的?下面将从音频、图像、文字这三个组成部分逐一阐述。

音频包括小说配音和背景音乐。女频小说的主角多为女性,故配音也应该以女声为主,语速略快,方便维持观众的注意力;背景音乐应符合小说的情感基调,甜文不能用悲伤的曲子,虐文不能用欢快的曲子,违和感如果太强,观众很难融入到小说情节中,更别提产生付费欲望了。

作品只有干巴巴的朗读是不行的,还需要丰富的视觉素材进行填充,画面图像应以受众群体感兴趣的题材为主,便于平台算法寻找和留存目标人群,针对女青年群体,一般采用甜品、美甲、美食、手工等色彩艳丽、精致、饱和度高的图像素材。观众能留下,才有转化的机会。

除了音频和图像外,原小说文字也要保留下来,制成字幕放置在视频画面中央,抓人眼球。注意不要出现平台不喜欢的词句,比如脏话、色情、广告等,在检查字幕的过程中,应留意上述内容,适当对文案进行删改。

推文视频的呈现形式

小说推文项目不是零成本,在准备环节,新手机、新号卡、配音程序、高质量的素材库,都是必要的项目成本。

其中,手机费用和配音程序是一次性成本,号卡套餐费是按月支付的经常性成本。

视频的制作过程也同样耗费时间,每个作品都要单独下载素材、筛选素材、剪辑去重、加改字幕。

下一篇文章,我会接着分析推文项目的营销环境和投入回报,并谈谈我对该项目的感想。


相关文章

小说推文项目的运作原理及产品属性

小说推文项目的网络营销环境与收益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