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7

写作思辨:标题选词如何做到清晰明了

 德尔文将以本博客的文章《如何在写作时平衡表达欲与自我批判?》为例,分析标题选词的通俗性与概括性,简单点说,就是讨论怎么通过标题清晰地传达文章中心思想。

接下来,我会解构我在取词这一过程中的完整思考历程,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写作思辨之标题选词

例文旨在区分两种对立的意识活动,但主题重心不是心理学,而是写手创作的内心状态,强调写作过程,暧昧不清的概念注定了文章选词的难度。

例文想阐述的概念相对复杂,以至于起初我思考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推敲出合适选词,所以刚开始打算一切从简,采用主客观的说辞:

「主观」一词描述无知觉、畅所欲言的写作状态。

「客观」一词描述有意自审、小心谨慎的写作状态。

然而主观的说法,在字面上没有体现出前者的自由与放纵,其实情绪在例文概念中的比重很高,「主观」一词却看不见情绪的参与。

另一方面,用客观公正来指代自我审视则显得过于笼统,后者想表达的不止谨慎,也有刻板的意味,于是「客观」一词与例文概念在情感色彩上不一致。

主客观的对立意味很明显,但其内涵用在例文中缺了点意思,如果采纳为标题用词,会显得不那么细腻。


后来我在推敲过程中,莫名联想到了自我与本我,就是弗洛伊德那套著名的心理学理论,竟然与例文试图阐述的概念存在高度的相似性:

「本我」以维系生命为目的,是人格潜意识中的冲动与本能,追求及时享乐、满足欲望,我理解为先天的兽性,在写作中表现为不假思索和肆意宣泄情绪的做派。

「超我」以保证社会关系为目的,是人格潜意识中的道德与理想,控制原始欲望并指导自我,我理解为后天的人性,在写作中表现为对自己的文章瞻前顾后、吹毛求疵的做派。

「自我」寻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因为人不能一直压抑自己的欲望,还必须在人类社会中遵守规矩,对应到写作中,就是追求章法,既要写出个人风彩,又要注意表达得体。

这一比较,写作与为人处世的道理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只是概念相近,内在关系也大同小异。

但我最终却没有借用这些心理学术语,理由是通俗性欠佳。

如果我在网上检索资料,看见搜索结果页面跳出标题诸如《如何在写作时平衡本我与超我》《论何为写作中的自我》等文章,一定会感到莫名其妙。

简而言之,文章标题如果涉及读者不清楚的术语,跨领域直接搬用名词,会给读者留下晦涩、矫饰的第一印象,平白增加沟通成本。

写作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强行搬用对方不明白的概念给对方做解释,这一行为不是沟通,而是卖弄。


最后,我敲定了「表达欲」和「自我批判」作为标题选词,这种词汇理解难度低,遵从字面意思,可以直接看懂文章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表达欲」指写手无意识中想要畅快倾诉的欲望,词汇中有情绪价值的体现,也能囊括作者写作的场景。

「自我批判」指写手对自己创作过程有意识的审视与苛责,比起先前的心理学术语,字面意思更容易被读者理解,甚至能凸显出一种严厉、挑剔的审判官形象。

例文的题目因此明确,在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同时,又不至于过分艰深晦涩。

当然我在正文中,没有只使用「表达欲」和「自我批判」这两个词,也有进一步简化含义的「表达」与「批判」,和作为对比案例使用的「倾诉」与「内省」。


原本我打算将这篇文章放在例文后面做总结,但经过仔细斟酌,还是决定另起新章。

这篇文章讲的是我修改例文标题的思路过程,性质更像是注释,其主题探讨的内容和例文已是完全不相干的领域了。

根据我在阅读中学到的经验,几乎没有作者会直接把前言、注释、后记性质的文章编排进书中充当正文,所以我也应该严格区分、谨慎对待。

2023-09-20

如何在写作时平衡表达欲与自我批判?

 表达欲和自我批判,德尔文认为它们的对立冲突会成为妨碍写作的内在因素。

那么究竟什么是表达欲?什么是自我批判?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纠葛?在写作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所谓平衡又将如何做到?本文将逐一阐述。

表达欲与批判心

两种功能在写作中的对立

简单来说,写作是由倾诉内省两种功能共同作用的,我认为在创作中认清这点会大有裨益。

相信你在上学时写过作文,我喜欢把这种场景下诞生的文章统称为“考场作文”,我将借此解释何为倾诉意识。

所有考场作文都有一个共同点:要求考生于规定时间内,在纸媒试卷上完成符合规定的文章写作。

由于种种限制,考生只能快速筛选脑海中的素材为己所用,但容易丧失对词句前后逻辑与关联性的觉知。

也就是说,考场作文会诱使倾诉意识在写作中占据主导。

这种只重视写作本身而轻视文章逻辑的东西,我称之为倾诉意识

而自媒体写作,往往需要内省意识的参与,像名审判官一样,站在第三者的视角分析自己遣词造句、章节编排

自媒体写作,因为可以写了文章结尾再修改开头,所以存在很大的自由度,写手若是追求精益求精,就容易诱使内省意识占据主导。

天才写手对两种功能的掌控

你如果把倾诉意识理解为表达欲,内省意识理解为批判心也是可行的。

天赋异禀的写手,生性敏感,在写作时能觉察到自己的表达欲和批判心,一下笔就发现了文字、意识与自己心理活动的变化。

他们的厉害之处,在于能够自由控制表达欲和批判心的出场顺序

首先是表达欲的主场,当倾诉意识伴随着思泉劈风斩浪时,不断克制着内省意识跳出来批评指正。

轮到批判心上场了,转而认真听从内省意识的判断,剔除一切言过其实、缺乏关联的词句。

两种功能交相配合,一篇饱含个人色彩且结构严谨的好文章横空出世。

这种收放自如的创作技巧很让人羡慕,而好消息是,普通人也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学会这门本事,唯有不断练习

在写作开始时降低预期,慢慢认识并熟悉两种功能的运作原理,随着练习的深入,可以一点一点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加强对两种功能的控制力。

如何让两种功能各司其职

两种功能会调动截然相反的情绪。

表达欲的运转,会让写手陷入一种自满的心态,工作时不易察觉情绪上的亢奋状态,盲目地信任自己书写的文字。

批判心的运转,容易使写手陷入一种自卑的心态,贬低自己的文字,纵使修改无数次也觉得不入法眼。

想要写出理想的文章,只调用其中一种功能是不可取的,最好是让两种功能轮番出阵。

写作时应该先由倾诉意识参与,相当于先做一场热身,高昂的情绪会极大减少写作压力,待写出主体框架后,再由内省意识进行批判和修正

最重要的是,写手需要为自己的功能切换预留缓冲时间

想想看,如果你写得痛快,情绪早早被调动了起来,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时候不容易看出文章存在的问题。

等休息一段时间,那股兴奋劲头一过去,你会冷静下来,这时候再调用内省意识修改文章,说不定能找到不少令人难以启齿的词句。


所谓平衡,不是不让倾诉或禁止内省,而是扼制表达欲与自我批判的对抗情形,让它们在适当的时机为你所用。

这需要长久的练习,和一颗乐观不懈的心。

2023-09-10

写作不必刻意追求创新

 德尔文的博客运营至今,更新了约四十篇文章,有时文思泉涌,但也体会过两个小时坐在电脑前写不出一句话的痛苦。

几个月的持续写作让我想明白一个道理:写文章不要刻意求新

这也是本文的核心观点。

写作不必一味求新

我想尝试的话题挺多,但是如果在浏览器搜索一下,会发现各种预期想写的话题,早都被别人写过了。

写自媒体运营,网上收录有将近五千万篇文章;写学习、成长、商业化等题材,网上能找到的文章更是数以亿计。

我不经想起一个成语叫汗牛充栋,指藏书之多,牛来搬运都得出汗,全部存放到屋子里,会堆砌至屋顶的高度。

而互联网是一个更为庞大的书库,文章多到牛也拉不动,数量之大,一间屋子根本没法容纳。

从概率上讲,我能尝试的选题角度网上几乎都有,我自认为新奇的观点,别人早就思考过了,所以完全没法比。

但我转念一想,写不过是很正常的事,就算是职业写手,想要不断吐故纳新,像牛顿与苹果的故事一样悟出改变世界的点子,也是相当困难的事。

所以为什么要怀着竞争的心态和整个互联网的写手们对比呢?


这里引出我的第一个观点:刻意追求创新会凭空制造压力

人们平日关注的领域就那么多,以标新立异为目的,会给常规的文章创作带来巨大压力,极大打击一个人的写作热情与自信。

由此,我认为写作的策略不应以新奇观点为主,更重要的是写出一种自然感。

既然我能想象到的任何话题都有人讲,那么我就应当放低期待,写我能力范围之内的文章,不故意夸大,不矫揉造作,将实诚的一面呈现出来。


至于选题范围,我认为还是要以熟悉或热爱的题材为主。

一味追求热点,或者通过浮夸的标题吸引读者,反倒是不长久的,毕竟我的文章全部是自己原创的,个人的精力与时间始终有限,这种策略不管是从理性还是感性角度分析,都不值得操作。

所以我的第二个观点是:诚实记录想法比标新立异更有生命力

因为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如果是脑海中最实诚的想法,没有欺诈、拔高、刻意美化,完稿后在面对他人质疑时才不会迷失自己。

标题党和蹭热度的做派,虽然能在短期内看到流量的暴涨,但是长期如此,用阳奉阴违的态度写作,读者会发现文章的敷衍,会感到腻烦。


既然是写熟悉与热爱的事物,还要维持自然感,那怎样才能彰显出文章的思想魅力呢?

在这里不得不分享我的第三个观点:写作时应该思路清晰,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

每个人的出身和经历都是不同的,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人,如此造就了人类性格与见识的差异。

人们的洞察力、阅历、表达方式千差万别,哪怕是同样的话题,不同写手在自己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学会反省,思考什么才是真正能让自己乐此不疲,并渴望与他人交流的东西,忠实、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在完稿后做到问心无愧,读者也能在文章中读到你的感情。


在本文的结尾,我想强调一下:

新意对于写作来说还是很重要的,人类的进步来自于新鲜的灵感,但也不要一味求新,而舍弃掉写作的诚恳品格。

除此之外,认清自己,分享热爱,才可以走得更远。

2023-09-01

写作对个人成长的三个好处

 有人说写作带来的收益率很低,图文类自媒体的时代红利早已过去,现在的文章不仅写出来没人看,报酬还少。

德尔文认为,收益固然重要,但凡事讲究一个循序渐进,长远来看,如果抛开外在利益,单谈写作者的自身成长,写作还是有诸多裨益的。

外在收益和自我成长,是财富的不同形式,声望、金钱等外在收益,前者实现了人的社会价值互换,后者满足了人的物质层面需要。

而写作带来的内在提升是谦逊和隐性的,难以被外界所知,但是在你往后的人生道路中,这份内在品质能成为精神上的驱动力。

我认为写作对个人的好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写作对个人成长的益处

让思维更有层次

我认为写作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期间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努力维持自己对已有想法的清晰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迭代,直至写出能让自己满意的观点。

如果缺少这种逻辑思维,我们很难构架出一篇具有说服力的长文章,也很难在与他人沟通谈判时抓住重点。

写作带来的最主要的益处,是扎根于思维层面的,坚持写作,可以反复浓缩并提炼自己的观点,逻辑思维能力会有很大提升。

让观察力更加敏锐

灵感起自对生活的敏感。

坚持写作会让人保持敏感,时间久了,会下意识认真观察世界,仔细品味当下的真实。

有时听到一个故事,和亲朋畅所欲言,就可能触发脑海中的一连串反应,把杂乱的想法与素材组合起来。

有时遇到一件趣事,别人听着平平无奇,但是你却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并能给读者讲得有理有据。

因为写作培养更敏锐的观察力,和随时随地做记录的习惯,而做内容创作的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特点。

让理解更加深刻

写作需要对身边的事物有深刻的理解,如果缺乏理解,坚持写作会培养这份品质。

要想写出有价值的文字,就得逼迫自己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遭遇产生差异化思考。

比如同样是讲AI带给个人的商机,你为了文章观点的独到性,会做调研,会试着分析市场、需求、受众、红利期、技术特点,甚至亲自上手实操。

就算没有做得面面俱到,如此也加深了你对AI商机的个人理解。

而我认为这种写作中带着分析与实践的做法,对个人成长是颇有益处的。


写作是一个慢慢观察世界,慢慢理解自己的过程。

从横向拓宽思考的广度,到纵向加深理解的深度,写作培养你独立思考的习惯,在面对热点和权威时,能够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更加清晰地认知事件。

步入社会后,我们能在职场中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熟悉业务,也止步于业务。

当我们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后,那些职能之外的知识,与业务之外的技能,又该在哪里学习呢?

但如果你养成了写作的习惯,你会更加留意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内心会渴求学习,甚至温故知新,从已有的现象中发现崭新的规律。

在写作中磨炼思维、理解与敏感,培养逻辑水平、独立思考和洞察力,这些优秀的内在品质,会让我们拥有更多勇气,去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