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9

刷视频上瘾无法自拔?如何戒掉短视频成瘾?

 短视频,一个诞生于快节奏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不少人会在闲暇时把大量注意力投入其中。

德尔文曾经有过一段意志消沉的时光,那时我刚刚告别极度压抑的工作环境,大脑一片空白,只想看轻松有趣的内容打发时光,很快便沾染上了刷短视频的习惯。

正因为我亲身经历过短视频成瘾对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才觉得有必要写一篇文章,介绍如何戒掉短视频,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

怎么戒掉短视频

卸载弊大于利的短视频APP

想戒掉短视频成瘾,卸载APP是最直接的做法,我曾用这种方法戒掉过手机游戏,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只要切断了接触渠道,对短视频的情感依赖也会逐渐减弱。

虽然这种方法直截了当,但可能会碰到以下两种棘手的情形:

  1. 陷入反复下载、卸载的怪圈。
  2. APP在工作与生活中有不可替代性。

在情形1中,卸载软件只是第一步,往后还需要配合适当的技巧,巩固习惯,淡化依赖感。

至于情形2,我们常用的APP中,都能看到短视频的影子,比如QQ里的“小世界”,微信里的“视频号”,支付宝里的“生活”,淘宝里的“视频”,短视频模式早已遍地开花,只是在不同应用中的称呼不同罢了。

为了满足日常社交,我们需要聊天软件,生活缴费又需要移动支付软件,然而这些常用软件大多植入了短视频模块,强行卸载的话,对工作和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我仅建议在不影响生活秩序的前提下,卸载娱乐类APP,长远来看,弊大于利的软件,没有留下的价值。

主动找事做,转移注意力

卸载软件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巩固习惯,甚至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取而代之。

想想自己是因为何种契机开始刷短视频的?

  1. 闲来无事,不知道做什么。
  2. 闲暇放松,只想看轻松不动脑的内容。
  3. 有事可做,却无法静心,想刷一会视频再开始工作。

如果是情形1无所事事,你可以尝试刷视频之外的兴趣爱好。在过去没有短视频的年代,想一想自己是怎么打发无聊时光的?你可以重拾曾经的爱好,也可以试着拓展新的兴趣,学一些以前一直想学,却没时间研究的技能。

如果是情形2,我猜测你只是想放空大脑,那么你不必把短视频看作唯一的放松方式,我的建议是不要接触短视频,如果你在休息放松的时段打开短视频APP,就会在潜意识里让休息和刷视频产生联系,最终影响休息质量。

没有人生来就把刷视频看作休闲活动,这些习惯是后天养成的,还存在纠正的可能性,你可以用运动、做家务、散步、发呆等不动脑的方式代替刷视频,上述活动比短视频有更多的益处。

至于情形3,具体请看下条内容。

关闭短视频APP的消息通知,并限制使用时长

本条适用于无法卸载APP的场景。

有时候,面对异常繁忙的学习工作任务,会想刷一会短视频再开始努力,结果却因为太过忘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导致计划任务被耽搁。

对于这种情形,你需要做两件事:

  1. 关闭应用消息和通知
  2. 设置APP停用倒计时,限制使用时长

消息通知,其目的是通过推送娱乐内容,诱使你点开APP,所以最好在手机设置中关闭相关APP的通知权限,如果你需要接收重要消息,可以将相关通知权限调整为静音且不弹窗的状态,等到手中的事情完成后再统一查看。

接下来,还需要设置一个计时锁,其作用是限制短视频APP每天的最长使用时间。

现在的手机大多都有计时锁功能,如果你的设置菜单中确实没有这项功能,也可以在应用商店里下载一个评分靠前的计时锁APP。

你可以给短视频APP分配半小时的使用时限,一旦你刷短视频的时间超过半小时,应用会被强制上锁。

这时候你需要提醒自己立马关掉短视频,伸个懒腰活动一下身体,调整状态开始做事,当你进入做事状态后,脑海中就不会再惦记着短视频了。

避免睡前打开短视频APP

我以前就有睡前看短视频的习惯,一直深受其害,所以我敢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训。

先说危害吧,睡前刷视频,容易让人养成不刷视频不睡觉的毛病,就算躺在床上也很难得到放松,不刷视频浑身不自在,结果经常熬夜刷视频到凌晨三四点,严重影响睡眠质量与第二天的精神状态。

如果不及时纠正,每天都会精力不足,大脑反应迟钝,并且经常熬夜对健康的危害也很大。

避免睡前刷视频,为的是切断“躺下”和“打开短视频APP”之间的联系,但同样需要运动与正确放松方式的辅助,让睡前获得足够的困意,能倒头就睡,从而消除熬夜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认为,短视频会让人丧失对时间的感觉,是名副其实的时间黑洞。

短视频有着难以言说的魔力,每天拿起手机,刷着视频,时光就在不知不觉中流过,等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月。

事后回想,会发现这段时间相当虚无,没有成长,也没获得快乐,时间就这样被偷走了一个月。

衷心希望每一位读者能远离这样的日子,过上健康且充实的生活状态。

2023-07-21

每天只花半小时就能完成一篇文章?自媒体写作真有这么简单?

 有人说,写作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只要每天抽空半个小时,就能写出一篇文章,运营自媒体竟然如此简单。

但德尔文认为,这样的想法存在很大的误区,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文思泉涌是鲜有的理想状态,大多数时候,文章创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还有人会继续追问:在校学生不是经常写作文吗?他们不都是在半个小时左右就完成写作任务了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试着以自己的写作经验,来分析一下自媒体写作的特点和难点。

自媒体高频写作难在哪?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自媒体写作不等同于考试作文,考试作文往往是围绕着某个话题或材料,写出自己的观点与论据,考试作文虽然存在限时规定,但考生的写作效率取决于平日的素材积累,稍加修改就能在文中使用。

考生在考试前,会刻意记忆大量的范文、案例、诗词、句子,以便在考试时能够快速组织语言,完成作文要求,只要素材准备充分,短时间内成文不是什么难事。

考试作文讲究落笔生根,一旦开始写作,就不能修改前面写过的内容,只能尽量圆滑地衔接新的内容。

然而,自媒体写作和考试作文是完全不同的。自媒体写作先要确定一个合适的选题,这个选题不能太小众,也不能太泛化,而且最好是自己比较熟悉或者感兴趣的领域,每次选题都需要花时间细想

如果你对选题有深刻的认知与见解,那么你可以比较顺畅地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这时,写作的主要重心就是拆分章节和补充案例。


实际上,有深刻认知的选题总是有限的,自媒体写作中,需要经常面对不怎么熟悉的选题,如果你对此不太了解或者没有什么经验,那么你就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和研究。

比如说,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时事热点的文章,你就需要查阅相关的新闻报道、评论、分析,了解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

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游戏故事的文章,你就需要翻阅游戏设定集、剧情文本、角色介绍,理清游戏的世界观、主线支线、各角色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教程的文章,你就需要实操、截图、记录步骤、添加注释。

这些都是相当耗时的工作,以至于有博主说,他写作一篇文稿有时会花费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所以,每天只需半小时就能写出一篇有价值的自媒体文章,是不太现实的说法。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与考试作文不同的是:自媒体写作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按照一个固定的顺序来写作的,而是会根据自己的思路与灵感,不断调整文章的结构与内容。

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先确定文章的大纲和章节,在每个章节中独立完成一些小节并补充案例,最后再将它们统合在一起,由此完成一篇自媒体文章。

考场作文只能是一稿到底,而自媒体写作却需要多稿迭代,在发表文章之前,我们会不断地修改和润色已经写过的部分,让文章更加通顺、清晰,提升可读性。

这个过程就像画一棵树,我们先画好树干,然后再不断地添枝加叶,点缀上花果,直到画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总之,写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做好调查、组织、修改等工作,我们不能把它当成普通作文那样应付了事,而要当成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用心去打造每一篇文章。

2023-07-13

阐述观点还是讲述事件?论不同写作逻辑的创作难点

 为了学习博文写作,德尔文查阅了不少博客站,研究了不少自媒体文章的写作逻辑,最终发现文章的创作难度是有规律可言的。

根据观察,我认为文章按写作逻辑的不同,大致可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我称之为观点文,第二类我称之为记事文。在本文中,我会尽量讲清这两个概念,顺便探讨一下二者的写作难点。

观点文

观点是概括的,抽象的,是站在一定的立场或视角对人、事、物的评价。

我认为观点往往依附于立场,该性质致使观点类文章或多或少带有主观性。

创作观点文需要先预设立场,锚定论点,再按需补充论据来佐证每个论点。

文章目的以评价人、事、物为主,文中出现的事件或经历,往往会作为论据服务于论点,目的在于强化文章观点的可信度。

以学生时代的考场作文为例,考场作文一般分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直接给出文章题目,要求考生用既定话题进行写作;第二种会放出一段阅读材料,让考生解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后写作。

前者已经在题目中明确了文章立场,后者虽然有更广的话题空间,但依旧需要考生预设立场。

不管是何种形式,我们都可以从中总结出共性:预设立场,锚定论点,补充论据。

所以我认为,按照事先确定的观点进行写作,就是观点文的创作逻辑。

观点文范文

上图是由AI生成的范文,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很典型的观点文写作思路,先是在文章开头引出话题,预设了“读书是一种有益活动”的立场,接着围绕着该观点,从文化魅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内心世界等角度锚定论点并展开探讨,最后总结全文。

在写作时,作者自身观念如果与文章既定立场不重合,作者会很难构思出具体的例子作为文章论据,由此,我认为观点文不好写。

所以,想创作出优秀的观点文,只有不断提升个人阅历,才能在敲定论点的第一时间找到合适的佐证例子。

记事文

记事,可理解为汉语短语“记录事件”的简写,如果从字面意思上进行推导,记事文的定义就很好理解了。

简单来说,记录事件,就是将具体的事件、经历、过程记录下来。

这里的事件,并没有局限于现实中的遭遇,工作学习时遇到的难题,教学文档范例步骤,也包含在其中。

我认为描述客观过程的性质,为记事文附加了时序特征,先发生什么,随后遇到什么,最后怎么样,构成了文章的内容主体。

记事类文章在创作过程中,常以真实遭遇为脉络,也可以归纳出若干观点对事件进行评价,最终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记事文范文

上图同样是由AI生成的范文,讲解的内容是“如何折纸飞机”,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很强烈的时序特征:读者必须按照文中给出的步骤进行操作,才有可能复刻出折纸飞机的完整过程。

这是记事文的独特之处,而在观点文中就没有相关的时序概念,就算观点文中出现的论点被打乱顺序,也不会影响读者理解文章。

记事文往往取材于现实,所以我认为记事文是好写的,作者在创作时,只需梳理事件的先后顺序,如果整个事件过于复杂,就尽可能地细化内容,做好小结,并适当补充一些个人观点,一篇完整的记事文就完成了。


因此,我认为阐述观点与讲述事件,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逻辑。

讲述一段客观的经历是很容易的事,大脑在此过程中只参与回忆,没有太大的思考负担,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就能完成创作。

阐述观点则需要耗费脑力,大脑会寻找合适的例子来佐证论点,但受限于作者自身阅历,想完成创作,需要作者有一定的积累。

2023-07-05

B站修改视频外显数据,谁将因此获益?

 距离停更潮事件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B站最近也终于有了新的动作,董事长兼CEO陈睿,在14周年庆典上,对外宣布B站会在未来几周内,将视频播放次数更改为用户观看的播放时长,作为视频公开的外显数据。

德尔文认为,B站此番发言是在回应舆论的质疑声,并试图向外界宣扬B站在中长视频领域的品牌地位,鼓励更多中长视频创作者入驻,同时强调平台自身独有的内容价值,吸引更多广告商合作。

B站修改视频外显数据,究竟会带来什么影响?本文中,我会从竞争者创作者内容平台广告商等四个角度出发分析问题。

变动视频外显数据的影响

行业竞争与细化

抖音在短视频领域取得的成功引起了各方注意,B站作为视频分享网站,自然也愿意引入短视频概念,以抢占新的市场份额,甚至早已模仿抖音的滑动推新机制,把竖屏播放模式添加进了手机APP中。

然而B站的视频作品题材繁多,长短不一,有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也有时长超过1小时的长视频,短视频以泛娱乐、新闻题材居多,长视频则是纪实、漫谈、学习类题材居多。

从用户动机看,短视频用户的需求以消遣为主,追求碎片化娱乐,没有看长视频的必要性,抖音、快手提供了良好的短视频休闲环境,让用户在消磨时间的同时,能快速过滤不感兴趣的内容,因此短视频用户往往依附于抖音、快手,有着较高的平台黏性。

而B站因为自身的特点,视频题材更宽泛,缺乏一致性,平台算法在为用户推流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中长视频,以至于影响到短视频用户的娱乐体验,所以B站难以培养短视频用户,更别说和抖音、快手竞争了。

由此看来,修改外显数据,故意与抖音、快手制造差异,强调中长视频,才能更好彰显B站平台自身的独特价值。

视频制作产投比

理论上讲,视频时长越长,制作难度越高,短视频制作难度小,甚至可以实现工业化量产,如此低廉的创作门槛,早已让标题党、封面党在B站平台泛滥,然而这类低质短视频,往往能获得极高的播放次数。

制作长视频所需的镜头、素材与文本量,通常远远多于短视频,而且长视频作者每次上传作品,都难以获得稳定的播放次数,也就是说,长视频的播放次数,与制作成本是不成正比的。

讽刺的是,流水线生产的短视频,仅通过夸张的标题和封面,就有可能在播放次数上超越中长视频,所以把短视频和中长视频放进一个赛道,无疑会打击中长视频创作者的积极性。

我相信B站这次改动,会给所有中长视频创作者打一针强心剂,至少在精神层面上给予了激励。

平台内容生态

曾经,1小时左右的长视频,单用户播放5分钟,记1次播放,单用户如果播放1小时,也只记1次播放,我认为这种机制无法客观反映出中长视频该有的价值。

B站修改外显数据后,视频的价值将更容易评估,比如留存率、跳出率等数据,可以直接借助用户播放时长来计算。

更改算法后,劣质视频不再容易出现在热门榜单中,跳出率高的流水线视频,在此机制下将无处遁形,对应的,高质量中长视频会获得更理想的排名,榜单也会变相为作品与其制作团队带来持久的曝光率。

这对平台内容生态来说是利好消息,以标题和封面为卖点的低质视频曝光度会大减,创作者也可以更好地打磨自己的作品。

广告商合作意愿

凡事有利有弊,内容平台借助外显数据来映射作品质量固然是件好事,但我认为,作品产生的自然流量不应该被平台隐藏起来,B站此番机制变动,会导致作品的点击次数被刻意淡化。

作品点击量,即原机制下的播放次数,虽不能反应中长视频的创作质量,却可以估算视频带来的潜在客户数量,假设某视频有1000次播放,能大致推测该视频有500至1000人观看,广告商如果向该视频投放广告,会带来500至1000次曝光。

所以我认为,播放次数对广告商而言恰恰是最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广告投放方有自己的想法,会从自身角度出发挑选合作对象,广告商为节省开销,会琢磨广告投放的精准性,分析平台用户与自家产品的契合度,尽可能将广告曝光给潜在客户,以提高转化率,而非只参考作品数据。

B站展示播放时长,能彰显部分视频的创作质量,但我认为视频质量高,不代表该视频受众的消费意愿强。

试想,耐得住性子看学习类长视频的人,其消费意愿一定强于喜欢看娱乐类短视频的人吗?


最后小结,我认为B站修改视频外显数据,是刻意与短视频概念做差异化竞争,扬长避短发挥品牌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中长视频创作者精神上的鼓舞,B站的平台内容生态将在未来获得持续优化,但是不一定能吸引广告商合作。

此举能否改善B站目前的处境,也只有等改动完成更新后再来评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