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7

写作的用户思维三原则

 在撰写文章时,你的目的是什么?是写给自己看,还是想要影响他人?

一部分人有写日记或总结的习惯,记录心路历程,见证个人成长,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更多的自媒体人,则是想扩大文章的传播范围,吸引并影响读者。 

德尔文认为,若想要文章产生足够的影响力,那么你可以尝试将用户思维融入到你的写作中。

写作用户思维是怎么一回事?我会在本文中进行阐述,不过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清楚碎片化阅读已占据了主流。


有人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甚至以屏幕为单位逐屏阅读文章,但我不认同这一观点。

我知道世界上有一些精通速读技巧的人士,但他们是通过后天的练习掌握了速读技术,而普罗大众未必如此。

尽管移动时代让阅读更加碎片化,读者的阅读效率也确实有所提升,但并没有夸张到逐屏速读文章的程度。

一屏之内的文字量

上图来源于我的某篇博文,从iPhone手机的视角看,一个屏幕占据大约500字的信息量,假设用户的屏读时长为三秒,三秒的阅读时间,也最多借助关键词揣摩文章大意,并不能体会到更细致的内涵。

人们阅读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大前提是理解信息。纵使一个人能在三秒内读完500字,他最后能消化的又有多少呢?阅读的速度不在于眼睛看了多少字,而在于大脑理解词句的效率。


避免文章冗长难懂

用户若是主动检索而来,他定会想办法理解词句信息,同时放弃过于晦涩难懂的文章。

比如你在调研某个行业时找到了两篇文章,一篇文章上来就列出抽象难懂的术语,另一篇文章则直接把该行业最重要的特征与痛点放在开头,你会更倾向读哪篇文章呢?

我认为专业人士可能会选择前者,而对该领域不甚了解的读者更倾向选择后者。

所以,我们或许可以这么想:读者的阅读意愿与文章理解难度是正相关的,文章主题鲜明,遣词造句简明精练,读者就容易停留。

由此,我引出写作用户思维的第一个原则:行文干脆利落,不讲废话

读者喜欢简洁明了、直奔主题的文章,不要试图挑战读者的耐心,写作时尽量做到措辞简练、中心思想清晰明确。

我一直认为,巧用类比,以人们熟知的生活常识为基础,通过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解释,很多复杂概念其实只需要几百字就能讲清楚。

想要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就得避免同质化与拖延,单刀直入,不浪费读者的时间。

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移动时代,人们开始变得害怕无聊。

我有个朋友,玩游戏一逢加载,就会迅速切屏到知乎扫两眼新文章,即便游戏加载时间只有短暂的五秒。

沉迷于手机的人,哪怕只有短短几秒钟的空闲,都会忍不住拿出手机看一看。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利用这五秒的空当发呆,五秒的时间消化不了有用的消息,也不至于坐如针毡。

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要争分夺秒阅读细碎零散的文字信息,而这种行为又确实存在。

或许人们的无聊感,需要情绪上的刺激,从而造就了过剩的好奇心。

从该视角出发,可以引出写作用户思维的第二个原则:在文章中适当埋点,调动读者情绪,引发好奇心

假使你想分享你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纵使写得洋洋洒洒,却可能无人问津。

为什么呢?因为你可能只是在自我陶醉,未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在网络上,关于人际关系的文章层出不穷,读者的注意力早已被分散,即便目标群体看到你的文章,也可能会直接划走。

想留住读者,可以试着在文章开头制造悬念,引起他们的兴趣,再慢慢揭晓答案,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你需要专注于将文章定位至目标用户,互联网上还有一类人群,同样无法忍受短暂的休息时间,但他们只阅读标题,不细看内容,他们的互动行为产生不了有效的反馈,也不会被你的故事所吸引。

寻找共同话题与情感共鸣

除了好奇心外,人们偏爱自己认同的观点,也对和自己相似的遭遇感同身受。

写作也遵循一样的道理,如果你只是自顾自地写,你想表达的观点可能与读者的看法存在冲突,读者不会为你停留。

在知乎上,我们经常读到一些逻辑清晰、理解深刻的文章,却鲜有人关注;与之相反,一些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文章,却能收获大量点赞与评论。

甚至还有一类文章,缺乏实在的指导方案,仅凭借情绪宣泄,就获得了高讨论度。

因此,第三个原则是:读者关心的不是你的想法和经历,而是他与你的关系

你可以制造观念上的偶合,也可以尝试唤起读者的共鸣,让他们在文章中看见自己的影子。

你需要培养共情能力,在写作中跳出自我欣赏的状态,为读者发声,创造一个让他们产生代入感的形象。

同时注意点到为止,如何平衡个人见解与共同话题,全凭个人取舍,你可以根据文章定位,找寻适当的平衡点,使得读者在你的文章中既能感受到你的独特声音,又能找到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内容。


在写作过程中,用户思维和自我表达需要形成统一。

把用户思维带入写作,并非剥夺了创作者的表达权,而是提醒我们在表达的同时要注意读者的需求与期待。

这一切,需要通过持续的实践和反思,在长久练习中发挥最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