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5

自媒体常说的养号到底是什么?

 互联网项目缺乏标准化流程,因此没有统一的术语,其中,“养号”就是一个典型的缺乏严谨定义的词。


先说我的结论:养号是模拟真实用户的行为,为的是让系统识别出你的账号是真人在用,以便顺利度过账号的冷启动期,获得更多推荐流量。


而网上的解释五花八门。

第一个说法,是我在学习小说推文项目时听到的:养号是学习同行的过程。

第二个说法比较常见:养号是经常刷同行的视频,给新账号打上正确的标签。


由此可看出那些四处打广告的网赚博主,他们未必理解互联网项目的原理,就开始收徒带人,像玩传话游戏一样让一个词的释义失真,演化出了多个版本。


我认为,不管是解释一还是解释二,都是从我在文章开头给出的定义中演化而来的,以下是我的推理。

对于所有新注册的账号,系统都会花一段时间判断账号是否为脚本批量养成的“僵尸号”,试想,如果系统不考核新号的行为与活跃度,那么低质视频的推流成本会变得非常低,成批的垃圾广告号会污染推流池,导致平台用户流失,于平台不利,因此,系统对新号都有考核期,分析新号是真人使用还是脚本操纵。


好的,既然存在新号考核期,那我是不是应该表现得像个正常用户,经常刷视频、点点赞、写评论互动一下?不管是刷娱乐视频,还是刷同行视频,其实都能算作互动,那我刷同行的视频,是不是更具时间性价比,正好趁着考核期好好研究同行的风格、话术、思路?


于是乎,第一个说法出现了:养号是学同行。

错在哪呢?说法一忽视了系统对新号的考核机制,在考核期间,就算一直在刷同行的视频,但如果互动行为过于激进,表现得不像一个真人,那么系统还是会认定该账号存在风险。


还诞生了第二个说法:养号是通过刷同行的视频,给新账号打上标签。

这个是流行度最高的版本,就算你问大模型,大模型也会认为刷同行的视频有助于打标,由此可见该说辞在网上已经泛滥成灾,那么错在哪呢?说法二没有理解喜好标签与自媒体标签的差异,并把两者统一称呼为账号标签。


账号标签容易混淆视听,因此我用另外两个词来解释:

喜好标签是指喜欢看什么样的内容。如果爱刷美食类视频,喜好标签就是美食。

自媒体标签是指传播什么领域的内容。如果经常发布影视类视频,自媒体标签就是影视。

一个经常刷美食教程的影视博主,是真实存在的,平台算法不会傻到把爱好和工作混为一谈。就算刷八竿子打不着的娱乐视频,也能养号,打标签的逻辑也不是由刷视频决定的。


上述两个错误的说法,错在没有理解系统考核的目的,又把刷同行视频这一should do的建议,误解成了must do的要求。

理解养号的真正原因,对自媒体起号而言意义重大,节省试错的时间,增加了尝试的次数。

2025-08-07

从中文互联网调性和零点击搜索趋势,谈中文内容站前景

 文章陆陆续续也写了两年,可以说我在这上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时候为了一篇文章,可能花掉十多个小时。直到现在,我一个中文博客,最常来光顾的,居然是一些非中文地区的机器人,我算是理解中文内容站为什么在消亡了。


先从中文网络的调性谈起:

以前说过,中文互联网,基本上被各种内容平台瓜分殆尽,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有手机,人人都能下载APP,随时随地看视频博主们夸夸其谈,因此网民们不需要上浏览器找信息自行比对,仅仅是内容平台的推荐算法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人类的大脑生来排斥复杂的信息,所以人们习惯于让其他人手把手教导,不喜欢独自思考更深的东西。

比如拿小说推文举例,我写小说推文商业运作原理的文章,因为太抽象,根本不可能入读者法眼,写小说推文项目会遇到的陷阱,也不会有人点进来看,人们都有侥幸心理,喜欢听故事,相信自己就是那个命中注定的人,而不是相信大数定理和概率统计。

反倒忽悠人做小说推文的视频,吹嘘一下收益,把最最基本的步骤讲一讲,就能获得小白们的关注和推荐。

这让我意识到,信息密度高、违背用户习惯、用户不易接触的东西,哪怕是认真总结得出的吃亏教训,都很难换来与之匹配的注意力。在中文互联网想获得流量,内容要粗浅,效果要夸大,自会有数之不尽的小白来讨要“救命稻草”。

有句话很难听,但说的很实在:傻子太多了,骗子不够用。

我看到一些百家号的写手,连续两年写了几百篇文章,然后消身匿迹了,侧面反映出中文浏览器的活跃用户确实少,网民更喜欢聚集在短平快的内容平台。

观察到这样的调性,为什么我还要费力不讨好做中文内容站?没有流量,自然AdSense团队不会审核通过。与其费心思写博客,还不如发到个人公众号上吃推荐流量,读者更容易接触到文章,每个月也能有一丁点零花钱。


吐槽完了中文互联网的调性,再讲一讲趋势:

现在,但凡有点规模的搜索引擎,都是铁了心发展零点击搜索。

零点击搜索,以我目前的理解,对内容站就是一个重大的利空信号。

用户好不容易摆脱推荐算法的干扰,终于打开了浏览器进行搜索,结果搜索引擎给展示的,居然是AI爬取无数网页后总结出来亦真亦假的东西。很多人在阅读了AI生成的答复后,基本不会再点击随答复一同出现的其他页面了,这就是零点击搜索。

在我看来,搜索引擎和大模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

在搜索引擎,用户需借助关键词和限制条件,自行筛检信息来源,直到找到想要的东西为止;而在大模型,用户需向AI提出要求,AI再爬取数据,生成综合认可度可能最高的信息。

用户想在搜索引擎找到好东西,关键词要短小精悍,限制条件要多;但大模型是相反的,用户必须把自己的需求描述得非常具体,有一定的专业水品,或一定的逻辑思维,才可能刷出有用信息。

但是呢,现在的搜索引擎不想着发展搜索引擎的长处,反倒去抢大模型的业务。

搜索引擎不会没落,因为没有任何一家公开的内容平台,允许发布任何形式的信息、资源,提供任何类型的产品与服务。

浏览器上能找到的,不只有文字内容,也可以是各种格式的特定文件、产品、服务提供商。

而大模型生成的内容,以多媒体(Multimedia)为主,如文字、动画、音频、视频、图片。大模型不能生成一个能吃的面包。

在我看来,搜索引擎的长处应该是资源配对,不该去抢资源发布商的饭碗。

而大模型的长处是过滤噪音,减轻学习负担,优化多媒体领域从业者的工作流程。


奈何趋势就是如此,螳臂没法挡车,我认为人生最傻的事,莫过于过分纠结那些需要大量时间来验证的低可行性事件,况且就算事成了,收益也远低于付出。

不过博客我还是会继续写的,但不会刻意讨好搜索引擎为了写而写,而是转为梳理所思所想,记录所学知识。